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思考书中的,甚至影响人生选择,写读后感的过程,是整理思绪的过程,让模糊的感受变得清晰,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化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读后感篇1
我静静执笔,有幸临于长江水岸,沐得千年春晖,更可听的吾天朝大国千百骚客于一脉山水间浅唱低吟,悠悠成韵。由是感激民族恩德,在感恩中成长。我感恩那山水民族的血脉由一河一江间流淌,于群山峻岭间生息,千百年繁衍在广袤的高原和大地。
我仰视唐古拉山的白雪皑皑,那雪顶的阳光是牧民千年的期盼,在那凝结着亘古不变的冻雪的阳光中,我感恩着高原的宽广和天空的蔚蓝,不断成长;我谛听壶口水声如雷,浊浪排空,白练腾于天宇,金蛇翔于苍穹。浪口浪尖的一声声船夫号子,岸边岸间的飞索横渡,是黄土高原住民声遏千年的回响,在这气势宏大,震人心脾的怒吼中,我随着汗水和风声成长……我为这山迷醉,不是这山,怎有民族脊梁的挺直;
我为这水流连,不是这水,怎有这血脉绵延悠悠的青!滋养一方水土,恩泽一方百姓,我怎能不为这山水,感恩!我感恩那文化民族的精神由一纸一笔中铭记,于墨染砚台间传承。敦煌壁画的飞天,平遥古城的石墙,三星堆前的石像,都江堰前李冰凝视江水分流的坚定的眼神,他们无一不在大地上代代相传着民族文化的凝练,
以不变的气度和神韵感染着脚下的人民,让他们所恩泽的人民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成长。在我的身旁,李白高歌踏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沉声踱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有辛弃疾“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和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呐喊。他们的气势,他们的脊梁,让子孙在走过这曾经的断垣残阳时不停地回想!不是这千百年由民族流传的浅唱低吟,怎有那凝聚在方块象形文字间的挺拔有力的文脉,让我得以观摩,
得以膜拜,得以仰望!我如何又能不感恩这文化,感恩我可以沉浸在这穿越悠悠千古的文字中体味辛酸冷暖,不断自省笃行?我愿怀着一颗感恩这一脉相承下来的文化的心,在反复的体会中,成长!我感恩那力量沐浴我的春晖,见证了尧舜间禅让的绵延的力量;包容我的大地,目睹了商鞅口辩群雄的变革的力量;更有那滋养我的江水,谛听了辛亥武昌枪三响,振聋发聩,雄鸡高亢的觉醒的力量。苍茫大地,民族的山水文化在此传承,早已不再是谁主沉浮的问题,而是青山青,绿水长,无数的人与事在历史中变幻,
构成了一股不是政体和炮火能够磨灭的力量。这力量使人们发现,使人们不再彷徨,这力量使人们在迷茫中探索着成长。在成长中,即使东三省的大门被炮火撬开,可哪怕荼毒十数年,那人们的歌声,那坚毅的眼神,依然徘徊在松花江上;在成长中,东南角的宝岛,虽只因政见不同而暂隔,但也只是暂隔,阿里山下繁衍生息的人们的骨子里,依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脊梁。那人啊,你在民族的里徜徉,只因民族是你成长的故乡;
那事呵,穿越狼烟拨开浮云,推陈出新,却也总抹不掉民族的字样。因为你与我,不论身份、爱好、身处何地,组成了一股名为民族的力量,这力量使我们哪怕笼罩在阴云下再久再长,也总有一天会刺破暗黑露出光芒。我如何能不感恩,感恩这力量塑造了我们,感恩这力量让我得以即使远在他乡,也不会忘记在那东方,有着我梦想中的,故乡!
在感动中,我已然逐渐成长,我执笔于古运河畔,心中澎湃,感恩那民族的千年神韵浸润了我。我想,如果民族是林,民族是晖,我就像是一棵仅能对着太阳膜拜的小草……即使民族的千年滋养之恩难报,那我就去感恩,去尽力在民族的山川江河间,在民族的文化力量间成长!谨以此文纪念并感恩超越国界的中华民族,
文化读后感篇2
作者在书中既有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后的畅快,也有自己内心中的伤古伤今。我书中开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对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画中的飞天等经典形象的叹服,更多的是对那些已经轶失的古经卷的叹息和那位守护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纂愤恨和无奈。
因为王圆纂个人的愚昧无知和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对这些经书的漠视导致了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客走他乡。此时我才懂得《文化苦旅》中这个“苦”字含义,其中有对古代文人志士不公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种对文化遭到破坏的愤恨和无奈,所以这一次次的旅程怎么能不是一个苦旅。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只是浅浅的阅读了书中的一部分章节,但是书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们也倒不是非要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去走完这一段的路,但是走这一段路程抱着何种态度很重要的。
我们大可嬉笑怒骂、走马观花的走完这一程,但是最后沉淀到心底的东西又能所剩几何?所以我感觉要像作者那样带着自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领略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程。沿途我们会经过诸多风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独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过,而不是短暂的来过。
文化读后感篇3
巧说:“天由心晴,天由心阴。”并不是唯心论者的粉饰论调。喟叹盛唐,走过有叹,轻聆晚清,回头有憾。戚读华夏,梦回是凄,长望神州,不住激昂。四土茫茫,蜗居一地,时流无尽,只赴一程。自咿呀学语的孩提时代,居十方人家,小小的身体,小小的脚丫,半里风景就是眼中天下。万千历史:知于书,学于书,见于图,动于影,铺陈于教科书上,悠远而严肃,无关山水,别离风月,历史已久远,前程亦绵长。直到,余秋雨先生的到来,带着他国土之上万里行过的步伐,带着他笔下被景嚼过的文字和被岁月酿过的情怀,一程羁旅,一程苦思,《文化苦旅》化山水为文,牵古迹而思。
“文化”之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多少王城的拔地而起,就有多少亡城的灰飞烟灭。文化若兴,众人捧之,官腐国衰,愚民遗之。哑观苍茫大漠中黄河文明的兴衰:《道士塔》、《莫高窟》,黄沙拂面,风声喑哑,但对莫高的“朝圣”却始终络绎不绝,莫高的文化,莫高的壮景,莫高的故事,莫高的凄鸣……先生将之环抱又撕裂,我跟随着他走过王圆箓——那个易卖了敦煌文物的罪人的坟墓的碑文,听见那个目光呆滞,畏缩无知的愚民的悲哀!我跟随先生,猛地住布,又逼着自己,撕开步子,压抑着心跳,“冷静”地离开。敦煌,敦煌,雪岭干云汉,云楼架碧空,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敦煌,敦煌,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牛车在华夏的土地上深深地轧出道道伤口时,这个古老的民族在默默地流血……敦煌,国之幸,敦煌,国之哀。先生曾说:“这一路兜转见闻,一下笔就仿佛岁月徒增。”我想,这必然的重,应是历史的沉骨……
光影无尽,我们道长念短的一生都只能是流年里的一节,过着自己的日子,听着别人的故事,小时候梦想着改天换地,长大后却只能顾着各自平安。居安是福,却不免易于令人忘却旧苦,我想,人生之智在于思考,人生之美在于偶然。我已道不明是怎样的契机让我与这本书邂逅,只知遇见即沉醉,于行句之间。我站在车水马龙的街道、阡陌纵横的田间,身边有都市的灯红酒绿,有田园的麦浪清风,眼界不见茫茫土地中的文景宝藏。所以当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撞入我的眼帘:其间的真诚与悲伤,让我不知所措,也割舍不下。当年王朝更替,兴亡不由布衣心,布衣却因兴亡苦,我想,定是有人能明人文创景的重要、经文彩塑的珍贵,但他们无力守护,也无力抢夺,只能长叹一句“最是无用是书生!”
泱泱古国,九州大地,古迹携文化款款而来,阅古思今:带着沧桑,带着故事。华夏总有怀旧的情结,细闻这些古物,也总会有多面的感触:你看长城万里,古有压迫、专治、孟姜女:“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今是国之标志,美名远扬。读后感古,治国者御敌而为之,布衣为剥削而恨之。今,国人与之自豪,海外为之心往。不能道明好坏,但毫无疑问的是:当这些酸楚、血泪与辉煌交织在一起时,就是:我们的历史,历史的长城!正因为这片土地上古老文化的沉淀、历史过往的酝酿,所以在当下的和平建设之中,我们更应具有保护意识与自强意识。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迹、历史流光,需要我们去邂逅,去发掘。行动源于意识,我们眼界可能受城界所局,但细读文字,之中自有乾坤,寻找意识之源,当我们捧起这本书时,自有答案。
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丝绸之路之南路必经的关隘,玉门关之南,有阳关。“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期遇:《阳关雪》。先生一路依雪孤寻梦里阳关,置身于“白域”,自己被天地吞食,天地也被无尽地延伸,独个儿行走,巨人也似,侏儒也似,思维被理清,也被放空。路经迎风铺陈的坟墓:古战场的悲泣,幻想中的惊骇,一座座凹凸中的英魂,不在史册中留名,仅在这冰天雪地中静默凝望着千百年来岁月剑穗的流光。阳关,其一路踏着诗的韵脚,历史时过几更,阳关雪有几层。“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唐之风范,正如先生言道,那般的放达而豪迈,只是世事变化白衣苍狗:战争的殇,宗法的重,艺术的轻……渐别阳关。
人们常赞扬的余秋雨:文人墨客,满腹经纶。然而,我眼中的先生,却更似一位向导。亲爱的你,一定见过不少美景吧?我也是:叹过山的巍峨,爱过海的广阔……可是最终,这些景色在我眼里也始终是景,一场旅行,我们劳累的是身体,先生触动的是心灵。文学中的向导:《文化苦旅》,看见太多别人眼中一望足矣的风景,也掀翻太多的历史封尘:沙原隐泉的老尼,孤守着平静;柳侯祠的石碑,裸陈着沧肃;都江堰的石像,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太多太多,情借景语,多到仿佛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被镌刻,每一捧水每一座山都被附着,多到被人见则见矣,无暇详端。可幸有先生的文字,先生的情怀:以笔墨作文,却实似文化悲喜的向导,时揽风尘乱今雨,一袭薄衫吹故萧。山河飘摇过,顾聆有余声。
走一程,听一程,着墨在纸上,引思在世间。遇之,幸之,读之,明之,片刻之间,行至千里,此于心而已。
文化读后感篇4
苦旅是基于文化之上的一种旅游,发起者多为所谓的大贤大圣。孔子周游列国,只为让多数人接受自己的儒家思想,期盼着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君主,这是发扬式苦旅;庄子野游于自然中,是要通过艰苦的环境,磨砺自己的心境,这是无为式苦旅;而秋雨先生则是在苦旅中,去发现那些未知的,或已知的文明的历史,这便是探索式苦旅。
文化和自然像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没什么关系,却又让人想不出什么正当理由让他们分开,我们向前文一样,去问问古代的哲人,孔子会说:“我向来支持有限度的愉悦。”;墨子会言:“我比你更简单,拒绝除生活必须外的'一切铺张浪费。”;荀子道:“我认为人的恶习必须用残酷的刑罚帮助他们改正,让他们彻底记住后果。”;老子和庄子站在旁边,仿佛早就看穿了一切:“在自然和文明中选择,我们定会选择自然,因为自然才是文明之道,”两个老人又相视一笑,“而了解自然的最好方式则是在苦旅探求文化。”
秋雨先生仿佛悟道了精髓,他在旅游中了解到了文化,这个过程应是让人开心,或换种说法,是让人心悦的,又何被称为苦旅呢?我曾经问过我妈。我妈回答:“苦是苦在肉体上的,是为条件的艰苦,而乐是乐在精神上的,假如旅游真的苦,那么秋雨先生干嘛要吃饱了撑着去寻找那些文化的印记呢?现在的孩子整日以手机为友,以仅供消遣的小说为朋,反而以名著经典为敌,学业为辅。认为只有玩手机才是最好的休息,其实那只是一瞬间的愉悦,而不似阅读经典达到长久的满足。”
其实苦旅只是名称,在实质上是乐(读悦)旅。
我听完不觉羞愧难当,我也曾去过许多地方,无一不是对于历史的元老重臣,我却对向华夏尽忠多年的老臣视而不见,甚至有意忽略,这岂不是对悠久华夏文明的轻蔑与不屑?那些记载着血与泪,朝代更替的文物,几千年来见证着前人用鲜血换来的古物,到我们这却引不起一丝关注!我想,古物们定在为这些前人感到不值得。
秋雨先生仿佛是第一个找到了圣贤所寻的大道的人,但明代的徐霞客才是第一个实践苦旅的人,徐霞客跨江河,越泰斗,穿林海,从北部富饶之地,到南方艰苦的坏境中,横跨南北,纵越东西,条件艰苦,我也不相信徐霞客没有抱怨过,没有喊过苦,但他依旧完成了自己毕生的梦想,尽管有可能完成的不太完美。徐霞客要告诉我们的是苦旅,苦在外在,甘在心中。他完成了历史第一次苦旅。
先前,我看完文化苦旅并没有什么感悟,只是单纯的认为秋雨先生很厉害,不怕吃苦。直到后来,我在人间词话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古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一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确定自己的目标;二为‘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为目标而努力;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千心万苦找到了自以为的真理,却发现真理一直都在你旁边。”秋雨先生便是在第二层境界与第三层中间吧。
我在看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过程中,迷迷糊糊感受到了自己对文化的追求,但可能我还小吧,不清楚自己到底被古老的各国文化哪一点吸引住了,这也许还需要我像秋雨先生一样去探索吧。
文化读后感篇5
很久,心里感触良多,但确实不只这样表达,所以只能说说我的想法,更准确的来说是拼凑杂乱无章的想法,我喜欢有感而发,不喜欢太过造作,或是漫无目的的写一些东西。那样很枯萎。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国,首先想起的应当是长城,工程浩大,历尽无数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图上,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所以不能无视他的军事作用以及人类意志力的表现。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长城都会感觉到它赋予历史,赋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说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长城钱数十年就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虽说它的气势远不如长城来的.浩大,但,他却稳稳当当的服务于四川人民数千年,滋养着这片沃土,造福人类的作用远远大于了长城。也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伟略。也才有了,张飞,关云长,赵子龙的勇猛善战。以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文采。
当作者写到初来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时的情景,他以那样的一种情怀赞美都江堰的时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写到这了,感动的毫无思绪了,也不明白怎样来叙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文人,心中所挂链的,对于当今社会所迷茫的。不俱千辛万苦的苦苦追寻中国真正文化行为。也很感动和惊叹作者描述古迹所用的词句。是那么平实而又不失大气。确实写不下去了。
文化读后感篇6
暴雨如注,书藏古今的天一阁于风雨的洗礼下更现清秀素雅。
早就耳闻天一阁“藏尽天下书”,却对她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今日,暂借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一文,诉说我对天一阁和中国传统文人的崇敬之情。
藏书楼,想必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吧。童年时代的我经常做着这样的一个白日梦:在幽暗的阁楼中点一盏烛灯,四周是高大古朴的木质书架,自己独坐其中,像一只硕大的老鼠啃食着书本,管它窗外春去秋来,斗转星移。
读书人大多有藏书的嗜好,渺小如我,也有两大书橱的书本。每当看到自己心爱的书本被还回来时的残破不堪,心里都是满满的怨气,面对借书人的负荆请罪,我也不好发作。久而久之,我便定下一个规则,来人借书一概不允,除非是知根知底的挚友。或许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与我有相同的遭遇吧,他便定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一系列天一阁的管理制度。与我不同的是,我藏书只是个人的嗜好,而范钦却是“职业是藏书,业余做做官”。范钦做官时辗转各地,每到一处,便命人细细搜集本地的地方志和各色散文诗集,装订汇总,藏于阁中。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是在身后。是啊,我们民间常说“富不过三代”,财产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书籍呢?我不禁为老范钦深深地捏了一把汗。历史似乎十分眷顾这个执着的老人,子孙后代兢兢业业的守护着天一阁,将对阁楼的爱护烙进了自己的灵魂深处,成为代代相传的家徽。
掩卷沉思,在那个资讯传播不甚发达,文化传承十分困难的年代,范氏家族是以何种超乎想象的决绝守护着天一阁,守护着中华文化的命脉。范氏家族的坚持与执着,不正是千百年中国传统文人的象征吗?
曾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学过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总是无法领会作者所营造的氛围,无论课堂上老师再怎么深情的朗诵,下课后再怎么翻阅相关的书籍,雨巷总是沉浸在江南的烟雨中,朦胧而模糊。直到那天,随友人游览福州的三坊七巷时,弥漫在雨巷周围的薄雾一下子全散了。望着高耸的白墙,窄窄的天,曲曲折折的小巷,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雨巷给予我无以言表的美。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这也是《文化苦旅》给予我最初的感受。
文化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文化艺术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