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电子教案的云端共享,让教学资源在教研组内流动起来,促进集体智慧碰撞,科学合理的教案,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方向,职场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经历三位数笔算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策略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树立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4.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计算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1.读一读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45+298=)

(二)探索新知

1.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

445+298得多少呢?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298接近300,可以看做300来口算,445+300-2=743

预设2:列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比较今天学习的竖式和昨天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学习的是连续进位)

在列竖式计算时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加法的验算

(1)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看出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743种。那你们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呢?

独立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

小组讨论: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么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展示交流: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验算方法介绍给大家?

预设1:估算检验方法。

445接近450,298接近300,结果大约是750,都多估了,所以结果应该比750小。

预设2:笔算检验方法。

①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出结果大致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我要想准确的知道计算是不是正确时,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②可以把加数445和29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743。298+445=743

可以还用原来的这个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到上再加一遍。

可以把得数743减去445,看得数是不是等于298。743-445=298

可以把得数743减去298,看得数是不是等于445。743-298=445

(鼓励学生说出自已的不同验算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抄上,而要认真地算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看看书中的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出示课件)

(3)提升总结①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②将四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二是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正确无误,我们一定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拓展延伸

1.p38做一做

先想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并验算。教师指名板演验算过程。

让学生说说不同的验算方法。

2.我来做小这是小明和小红做的作业,他们做的对吗?[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请你当小老师,对的请打“√”,错的打“×”并在旁边改正。

我们不但要认真计算,也要认真验算,不能直接把得数抄上去,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3.解决问题

在商店,明明要买这样的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估计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

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对长度进行估计的方法的。

教学准备:

学具盒、彩带、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估计:

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条绳子,请绳子拉直,估一估这条绳子大

约有多长?

4、引入:

师: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在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

板书课题:估计

5、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6、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7、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4

(1)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2)组织学生量一量,判断所画线段长度在准确性。

(3)组织学生画6厘米、10厘米在线段。并说说自己估的方法。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任意估一个物体,估计他们在长度或高,再实际测量长度,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2、教学例5

(1)组织学生估计

各小组把准备好的文具盒观察一下,估计一下,用彩带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估计完后剪一段,试试看。

(2)组织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估计的彩带长度比较准确?谁愿意把你们估计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3、小结

通过实际围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估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测时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选择估测的方法。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组织学生观察、判断,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

明确:“一面靠墙的含义,理解计算方法,学生解答后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估 计

例4

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例5 用彩带围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找到题中不变的量;

二:根据不变的量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b.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据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

解:设要捆元。

30=2018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应用反馈

课件出示:

1. 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总价一定)

2. 课件上的练习题。

指名扮演,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巩固新知,训练解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教案优质5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篇

小学数学年级工作计划优质5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教案推荐6篇

苏教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篇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工作总结范文6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