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事迹材料范文5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材料是我们培养自信心和坚定信念的重要参考,事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需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就业事迹材料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就业事迹材料范文5篇

就业事迹材料范文篇1

我叫xxx,今年35岁,是市镇大辛庄村一名普通农民。我没有啥惊天动地的事迹,就是扎实地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用知识、勤劳和汗水去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从过去的贫穷农民变成了小有名气的批发经营大户。

初中毕业后,不甘心在家务农的我出去打了几年工,虽说赚了一点钱,但是说积蓄就寥寥无几了。偶然一个机会,一个亲戚开了一家商店,让我过去帮忙,我慢慢发现开一家商店效益还是不错的。这时脑子里也慢慢捉摸能不能自己也开一家商店?终于有一天,我征得了家人的意见,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在一处较繁华的地方租了两间房,开起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商店。

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商店,但我还是认真地去经营它,呵护它,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老板,但我喜欢做老板的感觉。自从有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店,我就从来没有打算放弃过,不管是进货、卖货我都从不马虎,都想把我的小店办的井井有条。坚持“物美价廉、童叟无欺”的经营原则,热情服务,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在小店林立的时期,我的商店异军突起,顾客盈门,营业额连年翻番,我的店铺也几经扩建。我始终把“办一个庄户人自己的商店”作为经营宗旨,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我通过认真的调查和平日观察,对什么季节村民需要什么商品,进行归纳记录,及时进货,这样顾客来到我的

商店就能一次办足过去要到几个店才能办齐的货。对于家庭困难的顾客,我还实行成本销售,仅此一项,来让利不下2万元,对紧缺物资,我始终坚持淡季旺网季一个价,坚持薄利多销,让利于民。就这样,当别的小商店、小批发部纷纷倒闭的时候,我的商店却越来越红火。总结经验,那就是“把商店办成庄户人自己的商店”。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看好了商品批发也是一条发家致富的门路,于是我就由以经营零售转向零售兼批发。我的商店名也由“辛庄门市部”改为“辛庄综合批发部”。那时的批发部,只有三个人,自己既是经理,又是业务员、送货员、采购员,整天忙得团团转,早起晚归。虽然特别地辛苦,但我从没想过要放弃,我坚信我的汗水不会白流,我一定能把自己的批发部干好。现在,我的批发部辐射周围20多个村庄,60余户零售户,以优质的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带动零售户走向致富路。

在“经商”的道路上,我饱尝了商业经营中的酸甜苦辣,也曾有过盈利和亏本,但面对失败和挫折,我只有认真吸取经验,分析原因,振奋精神,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在经营中我始终牢固树立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年关,我从临沂批发了一批货物,由于匆忙,没有认真查验,到家后发现其中掺杂了6000多元的假烟、假酒,是销售还是销毁,思想上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当众销毁。一时的损失,赢得了永久的客户。此后,我的商店又被顾客们称为“放心店”。

经过几年的努力,批发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的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在已经发展成以日用百货批发、零售为主的综合性批发部,现在我店有营业员5名,车辆4部,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利润近十万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感觉信息和知识对自己越来越重要,为了收集信息,不断地扩大自己经营的规模。我还购买电脑学会了上网,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推介商品。为了让自己的经营理念不落后,也专门找来一些经营方面的书来给自己充电,有时也专门外出参观外面的一些批发商店,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管理。

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社会。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我也富不了,每年我都如实申报上缴各种税金。“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自己富了以后,没有忘了父老乡亲。把自己掌握的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其他村的兄弟姐妹们,她们有的.也在自己的村里办起了小商店,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到了农忙时节,为了方便镇里、村里农民能及时买到化肥、农药,我免去了车费,为他们免费送货到门,一方面方便了农民,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信誉。我还出资500元聘请农业专家来我处对土壤进行化验,并请专家列出施肥配方,然后依据配方购进化肥,并免费指导村民施用,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民节约开支3万元以上,增产20%以上。我自己的化肥销售额也直线上升,“运用科技,服务村民,实现双赢”这是我这几年经商的心得。我也因此被村民称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目前,我正在酝酿股份制经营,吸收资金,扩大规模,造就一个有区域龙头作用的综合性批发部。

扎根农村沃土勇做创业先锋/几年来,在各级党组织帮助下,经过艰苦创业,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充分肯定。今后我要继续坚持“诚信为本、服务于民和科技致富”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商品、新机制,不但做一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还要帮助和带领更多的农民早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就业事迹材料范文篇2

小麦出生于一个养蜂世家,自幼便追随父亲到各地放蜂,立志致力于发展养蜂业。2002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全国只此一间蜂学系本科,并取得了检测上岗证。其父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蜂业,于2008年6月17日组织养蜂人士,注册了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一些成员在当地的养蜂界中都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养蜂规模。

小麦曾说,养蜂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事业。养蜂业提供的产品,符合富有营养,回归自然,力求保健的世界食品消费潮流。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如今,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在小麦的领导下,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初具规模。

他领导的合作社秉承以质量为生命、以用户为上帝、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的宗旨,给社员订了一个《养蜂场采蜜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高质量谋求合作社持久的发展,为了符合国家对食品的严格要求,本合作社更置办了一个符合国家qs标准的加工厂。

小麦为了促进各地养蜂业的发展,经常到各地进行培训,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养蜂新技术、新品种。2009年6月被邀请到海南省参加中欧天然林管理项目担任养蜂培训导师,同年9月被邀请到四川宝庆县担任养蜂培训导师。2009年注定是一个丰收之年,小麦成为了广东养蜂学会的理事。

小麦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奔走于各地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推动蜜蜂有偿授粉,促进蜜蜂授粉形成产业。2011年,受邀参加省农业局和广东省养蜂学会组织的会议,共同制定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就业事迹材料范文篇3

杨xx,xx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工程系04级学生,07年毕业,曾担任04级楼宇班班长,学生会主席。他,是一位敢想、敢行动的80后创业者。

2007年毕业后,曾踌躇满志的幻想着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但走出校门后猛然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在经历过多次求职失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几乎都流下了杨xx踟蹰徘徊的脚步,他已经记不起面试过多少回,总是希望而去失意而归,不是待遇不理想就是人家嫌他没有经验。流浪了将近半年之后,杨xx终于找到了一家电子厂做技术员的工作。很快,杨xx便先熟悉了电子厂的运行程序。进入厂房里,进入实验室后,王栋很快就被那里到处洋溢着的激情给深深感染了,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片梦想之地。在那里,王栋先后接受了一系列的创业相关知识培训,做了服务类、技术类等不同的创业项目。一年间,他迅速成长为厂房中具有突破性思维和敏捷行动力的佼佼者。

可是,不幸的是,在2008年,受金融风暴影响,杨xx所在的公司由于运行不当倒闭了。再一次的失业,深深的刺激了杨xx,他寻思着找工作这么难,不如自己当老板。在挫败中,他练就了一股越挫越勇的强大韧劲。挫败于他而言,成了一种助推他在创业路上快速成长的高品质营养品。

于是,他开始在大学同学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多方筹措资金成立公司,尝试着把技术转化为产品。但由于缺乏一个整体的运营方案,他的想法没有得到认同,历经一年的计划无奈流产。

但是,第一次碰壁并没有打消杨xx创业的念头,反而让他得到启发。他说:“这次经历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并不代表需求,用户看到的永远只是产品而不是技术;技术再好,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也是枉然;市场永远是客观和无情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缺乏运营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之后,为了提高自身的执行力,杨xx毅然转入学习企业管理专业。杨xx觉得他只是选择了眼下他认为最需要学习的知识板块。而走创业道路也是为了以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些转变都是为实现同一个梦想而做准备。”

经过一家人的协商后,东拼西借,终归凑足了3万,创立了“煊天有限公司”。杨xx成了真真正正的老板,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三包”(包送、包修、包换),逐渐得到客户的认可。有一次,一位客商看中了他店里的一款vcd,张士华向他承诺不收定金,二日内送货上门,货到付款。当他次日开车将货送到客户的店铺时,客商用惊诧的眼神看着他,说:“我没给你一分钱定金,你就把一车货送来,你就不怕我忽游你?”杨xx说:“只要我承诺的就一定兑现,我不管你忽游不忽游别人,但我绝对不会忽游你。”客商当即付清了货款,并在一家有名的饭店里请他吃饭。这是杨xx开业以来挖到的最大一桶金,以后这个客商也成了他的长期合作伙伴。

由于杨xx诚信经商,小店有了很大的起色,进店的顾客增多了,柜架上的货物满满当当,自然利润也提高了。之后,杨xx又将业务从零售扩展到批发,直接到广州的厂家进货。如今,更让杨xxxx高兴的是,他的两个电器商行还安置了6名劳动者就业,其中两名也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大学生。杨xx常常鼓励他们:“好好打工,多长见识,没准用不了多久,你们也会像我一样成为老板。”

回首担任学生会主席的经历对于创业的帮助,杨xx说担任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的收获主要是方法论,学会如何处理人和事的方法。同时培养了与人沟通和说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这些在创业后也很有用。

杨xx坦言,毕业时从知识经验上讲,大家处在同样的起点。当被问到“十年后,您希望您的团队是什么模样?”时,杨xx想了一下,“我们公司想做中国最好的电子公司,十年以后应该离这个目标近了一点。”“坚持、用心去做。”

杨xx在公司里常用“细节决定成败”“心态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来教育员工,他说80年代出生的学生比较浮躁,对每个新进入“煊天”的员工他都要谈浮躁的问题。而现在的新人,做了一年以后就要提项目经理,不提就要走,做了一年项目经理后就觉得自己就可以做架构师了。因此现在更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谁更能静下心来踏实工作,谁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概率就更大。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杨xx的人生感悟时,他说“坚持”,沉吟了一下,又补充说“用心去做”。任何人都有成功的一条路,成功没有模式,但有一条,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到最后你积累的知识、经历,一定会成为你事业的基石。

就业事迹材料范文篇4

18岁,他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22岁,他走上社会,开始了谋生之路;26岁,他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你走进长白山第一县——安图,步入安图县汇财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时,向你讲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苦辣酸甜。

“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抉择,让我在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中抢得先机

2002年,我大学毕业。与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曾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一个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岗位谈何容易。三年间,我辗转几家电脑公司,奔波在高楼大厦之间。在就业和待业的反复波动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乡创业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间,2006年的春天,中央颁布1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县里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实行只备案、不审批的“备案制”,对确认的备案项目,允许两年内不办手续、零收费进行试经营。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点燃了蕴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学毕业的女友经过一番踌躇和多方考虑之后,终于做出勇敢的决定——创办特种养殖场,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乡创业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巨大。回乡创业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不解,父母说:“家里花了那么多心血供你读大学,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头地。你把金饭碗扔掉,回来要养鸡养蝇,这不是胡闹吗?”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愿,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职场竞争和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想要有所成就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坚信:只要有知识和本领,即便没有走进城市,而是走入农村;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自主选择当农民,命运也同样会因知识和本领而改变。我决定用“知识务农”的理念和实践,转变家人的观念和自己的命运。我的务农创业之路,伴着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启程了。

“不成不罢休”的创业意志,使我在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头

“创业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谣,时时伴随着艰涩、困难、挫折和风险。”2006年初,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蝇蛆养殖项目,并对这一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市场调查,确认这一项目前景看好。于是,我先后到河南郑州和吉林双河等地的蝇蛆养殖基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意识到养殖蝇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整天与让人作呕的苍蝇、蝇蛆打交道。对于能否发展这个项目,我也曾面临大大的问号。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是个没人愿干的“好”项目,越是没人愿干的越“钱”景广阔。

“看准的事就要干,干就干好!”当年3月,我东挪西借筹集资金,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长兴村建立了集蝇蛆繁育、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鸡养殖基地。我边学边干,精心伺养。当我看到一只只苍蝇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差异,种蝇陆续死亡,几近灭绝。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这一结果,我几乎要崩溃了。阵痛之余,我仔细分析原因,问题在于技术环节。为此,我主动向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求教,购置蝇蛆养殖资料潜心研读,最终摸索出正确养殖方法,重新开始蝇蛆养殖基地建设。其间,我的创业举动得到团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推荐我参加syb培训,提高创业本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养殖出白白胖胖的蝇蛆。为实现养蝇蛆、喂鸡、产蛋的目标,同年9月我引进2000只特种蛋鸡。为搞好养殖,我勤学习、请专家、找兽医,全身心地扑在养殖场。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闯过了饲养关,遇到了特色关。我发现用蝇蛆养殖蛋鸡做法并不少见,要想与众不同,必须研究饲料配方。安图是长白山药材大县,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能否把中药材添加到饲料中呢?我随即搞起了试验,没成想大批蛋鸡死亡,解剖化验后发现是药材用量过大。几番试验之后,终于掌握了药材选料和添加份量,达到了用药材调节鸡体,提高鸡蛋营养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种、优质、健康、生态的鸡蛋终于面市了,并受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好评。这么好的鸡蛋如何包装,怎样打开市场?一个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基于“安图特产,安全特别”的想法,我给鸡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装,做广告,进市场。在包装制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装,但是投放市场效果并不好,这种包装既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可是要做新包装需要4——5万元,在团县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我得到5万元小额贷款,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制作新款包装,推出10枚小包装、42枚礼品装和60枚精包装。多样化包装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态鸡蛋销售量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养殖规模也相应扩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后引进3000只和6000只鸡雏。为加强管理和节约成本,我在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的同时,购进了搅拌机、粉碎机,自制了清粪机和喂料机,如今饲养2万多只鸡,只要两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就业事迹材料范文篇5

小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小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小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小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小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小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就业事迹材料范文5篇相关文章:

优秀材料员事迹材料范文通用6篇

优秀材料员事迹材料范文优秀7篇

优秀材料员事迹材料范文精选8篇

优秀材料员事迹材料范文参考8篇

事迹材料个人范文7篇

党员事迹材料范文7篇

先进推荐事迹材料范文8篇

最美事迹材料范文7篇

集体事迹材料范文6篇

绿色家庭事迹材料范文8篇

就业事迹材料范文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