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考角度,对读后感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解读和情感共鸣,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端午的鸭蛋》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篇1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的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
品味着汪曾祺老人的《端午的鸭蛋》享受着阵阵民俗文化的魅力,不由想起最热闹的端午节,心中不由涌起阵阵涟漪。
“端午节,我们那里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有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的丝线打好了络子……”
读着读着,眼前似乎浮现着孩子们挂着鸭蛋络子,额头上用雄黄写着“王”字奔跑着嬉戏着……回忆着自己童年时的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想想当时玩得不亦乐乎啊!
曾今的端午热闹而丰富,如今的呢?
作为现代都市的一员,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过起了“洋”节日。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早已被抛之脑后,扔给历史作记录,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
记得去年的圣诞节,大街上,树上都挂满了彩色的小灯泡,孩子们都兴奋的向圣诞老公公要礼物,所有人看起来都十分的充实和开心。而端午,确实在寂静中度过的。有些人早已忘记了端午节,只有一些老人在吃粽子,在给自己的小孙子孙女系百索子。而其他人已沉醉在城市的喧嚣中不可自拔。
端午寄寓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寄寓着我们祖先的人们,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今的端午,而今的古文明已经和现代文学产生了冲击,致使人们在慢慢的忘记。可是,这些文化这些民俗忘记吗?
我们的风俗,是历史演进中不断沉淀的宝藏,所以我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拾起那将被丢弃的文明吧!
去年的端午,大家丢失了传承文化的机会,今年我希望可以看见往日的繁华。让民俗,让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传承、升华吧!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篇2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七夕节……但我最喜欢端午节。
传说端午节的由来是因为屈原,相传楚国被攻破后,屈原悲痛万分,跳到了汨罗江里。当地百姓知道后,马上划船打捞屈原尸体,一直到洞庭湖,可就是不见屈原的尸体。大家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把自家的'米团纷纷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不要吃掉屈原的尸体。
每当过端午节时,人们都会插艾草,赛龙舟。当然,小朋友最喜欢的还是吃粽子。端午那一天,全家人都会围在桌子旁,拿出粽叶、配料和糯米,开开心心的包粽子。既然说到了粽子,我们就来讲一讲粽子吧。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用菰叶包住黍米。晋代的时候,粽子被正式定为了端午节的食品。之后的粽子馅料不断丰富,形状也逐渐变成了锥形、菱形。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叶已经从菰叶变为箬叶、芦苇叶,馅料有豆沙、猪肉、松子仁等。端午节还会赛龙舟。龙舟的形状就像一条凶猛的龙,上面会有一个人用鼓打节奏,剩下的人都是用桨来划船,看谁最先划到终点。赛龙舟时,所有人都会围在河边,把河堵得水泄不通,很是热闹。
去年过端午节,我回到老家去看赛龙舟。我来到河边时,只见人山人海。如果有人不知道的话,还以为里面没有河呢!
这就是端午节,是不是很热闹?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篇3
嘿,今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是国家法定的传统节日。
中午,我们全家都吃粽子大餐,爷爷忽然地问我:“平平,你知道外衣是绿色的,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是什么东西吗?”“嗯,这可要好好地思考呀。”我又装出一休样子,用手在脑袋边转圈圈,“啊,当然是我们最爱吃最美味的粽子啦。”而我又反问起爷爷来:“爷爷,这个节日有什么特殊的来历吗?”爷爷摸了摸我头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那为什么过端午节时要吃粽子,喝黄酒,划龙船呢?”我穷追不舍地问道。“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爸爸在一旁为我讲了起,肯定是怕爷爷累着“他倡导举授能,富国强兵,抵抗秦国,但没有被怀王采纳,反而遭诬蔑革职,被赶出都城。流放他乡时,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不忍舍弃自己的`国家,于当年的五月初五写下《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们悲痛欲绝,纷纷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爸爸刚歇一口气,妈妈又接着说起来。“人们划起龙舟,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药晕蛟龙水兽,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用粽叶包饭,外缠彩丝,之后,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龙黄酒的曲俗了。”
啊,在今年的端午节中,我不仅吃到了粽子,还学到了知识。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篇4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挂香囊,吃粽子,蘸白糖,划龙舟,真高兴,没错,这就是端午节。
端午节前一天,婆婆就在街边买好了粽叶和糯米,在今天早上一家人就在家里包粽子,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过程吧!
首先要准备好两片粽叶,较大的粽叶放在比较小的粽叶底下,然后把两片粽叶扭成漏斗状,但是下面千万不能漏,如果漏了,就得重新来过,做好了这一步,再往漏斗状的粽叶放糯米,不要分太满,也不要放太少,如果放太多,在蒸粽子的时候可能会爆出来,然后把这个漏斗式粽子的上面会有两片粽叶,把它压下去,然后把它们捏一下,然后再往右边转,固定好绑上丝线就ok了,在做最后一步的时候,我觉得是最难的`,因为你要把它按上去的话,糯米可能会漏,还有,去年的时候,大家都是会包的,但是到今年可能因为疫情的原因忘记了,怎么包粽子,所以只能到百度上去找怎样包粽子的视频,接着把包好的粽子放进蒸锅里,蒸两个小时,正好的粽子在粘上糖,想想就流口水,一口下去,有一股浅浅的味道,接着就是糯米香香的味道,此时公公从旁边走过,闻到了糯米的飘香味说:“简直让人垂涎三尺啊”。我们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将粽子拿去了舅舅家。
吃着自己包的粽子,感觉比种植大师包的粽子都好吃,太香了呀。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挂香囊,吃粽子,蘸白糖,划龙舟,真高兴,今年的端午节可真高兴!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篇5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的习俗是:包粽子、赛龙舟、在门前挂五毒,这天刚好是端午节,于是我就在家和奶奶一起学习怎么包粽子。
奶奶说,包粽子的步骤挺多,首先,奶奶和我去了超市,买了一袋糯米,然后还买了一些粽叶和棕榈叶,再把糯米泡在灰水里,等泡好了,就把泡好的糯米装进一个大盆子里,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先准备两片粽叶,把它们对齐,两只手分别拿着粽叶的.两边,往中间旋转一折,就可以装糯米了,用一根勺子把糯米一勺一勺地放入粽叶里,觉得装满后,就把上面尖尖的粽叶往下一折,折成一个正常的粽子模样,再把棕榈叶捆上,绑一个小结,一个小粽子就包好了,胖乎乎的,很可爱。
不过,奶奶说要把包好的小粽子放在锅中煮了三个小时,再拿出来才能吃,于是我们就把粽子放在锅里煮了一下。
过了三个小时后,一个香喷喷的小粽子就可以吃啦!我剥开棕榈叶,剥开粽叶,就拿着一根筷子在粽子下面一插,拿出一个碗,在上面放了白糖,我就用粽子去蘸上那些白糖,我口水都要流出来啦!我轻轻地咬了一口,真是太好吃了!
后来,我们把多余的粽子分给了我们的亲戚,他们品尝了一下后说也很好吃呢!
我喜欢香甜可口的粽子,也喜欢端午节,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篇6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篇7
说到咸鸭蛋,我已经好久没尝过了,几乎忘记了他是什么味道了。自从我读了《端午的鸭蛋》后,又品尝了一回咸鸭蛋的美味。当我读到“吱--筷子扎下去,红油冒出来了。”我心里一阵热,好想好想吃咸鸭蛋哦!文章的作者把这鸭蛋写得像真的,就像一个咸鸭蛋放在我面前,诱惑我去吃,我好想张口把它吃了。哦,咬到自己舌头了,一个字“疼!”。这丝毫不减我想吃咸鸭蛋的欲望。读着这些动人的话语,我虽然现在不能吃到这美味的咸鸭蛋,但我精神上得到满足。读完一遍课文,我就品尝了一次鸭蛋,欣赏了它带来的美味。
这个星期回家,一定要妈妈买咸鸭蛋给我吃,好好过过我的馋瘾。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篇8
在作者的故乡,端午节的风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使人印象深入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加了很多明亮的色采。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习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语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候,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通通的鸭蛋黄,这类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甚么时候才能再吃上故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由后悔为甚么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出色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模糊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苋菜、虾、咸鸭蛋外,似乎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出色,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出色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思,只是当时已怅惘。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