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思路,为他人提供更有深度的观点和见解,写心得体会是我们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不断进步,职场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红岩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红岩的心得体会篇1
“红岩”多么好听的名字,红色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进步;岩石象征着坚强、坚固、坚定,有坚如磐石的寓意。“红岩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意义极其深远。她凝结着革命先辈卓越的智慧结晶和身先士卒的勤业汗水;凝结着革命先烈“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奉献牺牲精神。他们在献身革命实践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团结、奋斗、奉献”是红岩精神的精髓,红岩精神是我党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红岩精神作为一种坚定的信念,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自觉奉献精神。在深入学习红岩精神的一系列活动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
一、红岩精神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抗日战争的组织领导者,只有以爱国主义为旗帜、民族精神为感召,才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责任感,从而达到最广泛的全民族的动员、全民族的觉醒、全民族的团结和奋起。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产生的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和发扬。它和延安精神一样,是现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最高典范。
二、红岩精神是时代精神。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成为贯穿于中华民族解放与振兴全过程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高举的旗帜就是“抗日、民主”。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群众,坚决反对专制独裁、特务统治、官僚资本的虎噬鲸吞,为政治民主化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以周恩来为代表的红岩共产党人成为国统区人民感到无比亲切的民主思想、民主作风、民主精神的化身。
三、红岩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红岩精神中并不是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被吸收、升华,统一于共产主义精神之中。红岩精神中的民族精神,是结合于、统一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共产党人的党性中的民族精神;红岩精神中的时代精神,是上升到科学社会主义高度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优秀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工作实践中的坚持和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一定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弘扬红岩精神,坚持干好本职工作,力求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红岩的心得体会篇2
?红岩》读后感我很早就知道在重庆的歌乐山上有一个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地方——红岩,那是从《红岩》里知道的。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第一次读完散发着墨香的《红岩》时,心绪早就飞到了这个神圣的地方。从小到大,我已经记不得心灵多少次被震撼,多少次在梦里踏上这个神圣的地方。当求学的脚步带我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当我第一次面对着掩埋烈士忠骨的巍巍青山,还有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的牢房时,我的心灵仍不免再次被震撼。《红岩》真实地再现了革命者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同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不屈不挠地斗争。尤其突出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红岩》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令人钦佩的英雄形象: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天真可爱,但面对敌人却同成年人一样勇敢的小的烈士——“小萝卜头”……书中的许多情节也令人难忘:许云峰以超人的意志,在敌人魔掌中两次战胜死神,在与世隔绝的魔窟中用双手艰难地挖出一条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在他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时候,书中有这样的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站立两旁的特务,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江姐看到丈夫彭松涛的头颅挂在城楼上示众时,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勇敢,她把刻骨之痛深深埋在心底,把满腔悲愤化为革命的动力。她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特务们为了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把又粗又长的竹签钉入她的指甲缝间,面对着这样钻心刺骨的疼痛,江姐没有丝毫的动摇,特务们的严刑逼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成岗在狱中受尽各种严刑拷打,催眠术,测谎器,美国新药诚实注射剂……然而敌人的种种花招依然无法动摇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居然还在敌人审讯室大声朗诵“我的自白书”,令敌人惊慌失措。还有很多很多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同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胡浩,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他正如同一朵正含苞待放的鲜花,却被关进了监狱长达十余年。
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烈士们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强忍着旧脓新疮袭来的阵阵裂痛,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然而,他们却相信,革命终会胜利,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通过《红岩》这本书,我看到了这场在特殊背景上、特定环境中,革命者进行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垂死挣扎的敌人的极端凶狠残暴与外强中干;更看到了革命者在黎明前的最后斗争中表现的浩然正气、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展现在眼前,激动、崇敬、悲愤、感叹……每一个读过《红岩》的中国人都必定会生出这样的情感,而红岩英烈们坚贞不屈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红岩》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这些。革命先烈们的牺牲精神,更是让我潸然泪下。那些逝去的共产党员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安康,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身体倍受摧残,有的甚至断送的生命。可他们无怨无悔,前赴后继的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惊天动地的牺牲。
?红岩》读后感我很早就知道在重庆的歌乐山上有一个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地方——红岩,那是从《红岩》里知道的。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第一次读完散发着墨香的《红岩》时,心绪早就飞到了这个神圣的地方。从小到大,我已经记不得心灵多少次被震撼,多少次在梦里踏上这个神圣的地方。当求学的脚步带我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当我第一次面对着掩埋烈士忠骨的巍巍青山,还有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的牢房时,我的心灵仍不免再次被震撼。《红岩》真实地再现了革命者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同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不屈不挠地斗争。尤其突出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红岩》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令人钦佩的英雄形象: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天真可爱,但面对敌人却同成年人一样勇敢的小的烈士——“小萝卜头”……书中的许多情节也令人难忘:许云峰以超人的意志,在敌人魔掌中两次战胜死神,在与世隔绝的魔窟中用双手艰难地挖出一条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在他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时候,书中有这样的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站立两旁的特务,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江姐看到丈夫彭松涛的头颅挂在城楼上示众时,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勇敢,她把刻骨之痛深深埋在心底,把满腔悲愤化为革命的动力。她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特务们为了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把又粗又长的竹签钉入她的指甲缝间,面对着这样钻心刺骨的疼痛,江姐没有丝毫的动摇,特务们的严刑逼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成岗在狱中受尽各种严刑拷打,催眠术,测谎器,美国新药诚实注射剂……然而敌人的种种花招依然无法动摇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居然还在敌人审讯室大声朗诵“我的自白书”,令敌人惊慌失措。还有很多很多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同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胡浩,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他正如同一朵正含苞待放的鲜花,却被关进了监狱长达十余年。
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烈士们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强忍着旧脓新疮袭来的阵阵裂痛,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然而,他们却相信,革命终会胜利,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通过《红岩》这本书,我看到了这场在特殊背景上、特定环境中,革命者进行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垂死挣扎的敌人的极端凶狠残暴与外强中干;更看到了革命者在黎明前的最后斗争中表现的浩然正气、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展现在眼前,激动、崇敬、悲愤、感叹……每一个读过《红岩》的中国人都必定会生出这样的情感,而红岩英烈们坚贞不屈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红岩》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这些。革命先烈们的牺牲精神,更是让我潸然泪下。那些逝去的共产党员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安康,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身体倍受摧残,有的甚至断送的生命。可他们无怨无悔,前赴后继的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惊天动地的牺牲。
红岩的心得体会篇3
?红岩》这本书涵养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震撼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激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雄心壮志,正是这样,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它主要讲述了在重庆解放前夕“中美合作所”监狱里一个个共产党与敌人做斗争,残酷而又悲壮的英雄事迹。
江姐,她坚定党的信念,沉着冷静,坚贞不屈。“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那些残酷的景象浮现在我眼前,这是都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啊,江姐她是怎么做到的啊!在这种情况下也宁死不屈。还能忍得住疼痛,十指连心呐!换做是我,恐怕做也做不到,我一遇到困难,只会着急,只会放弃,只会难过。我真应该向江姐好好学习,她就是我们的榜样。
许云峰,他忠于革命,为他人着想,坚持不懈。“在条石移开的石灰接缝上,灯光闪照出无数指甲挖过的痕迹,有些地方还留下斑斑点点滴血的指印。”读到这儿,我心中掺杂着许多复杂的心情,心酸,惋惜。他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为的不是自己的安全,为的却是自己同伴的生存希望。看看许云峰,再看看我,我做事有时会替他人着想,但首先先想到自己,先顾及自己的时候就更多了,还很少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唉!我自愧不如啊!
刘思扬,他出生在有钱的人家,整天不愁吃不愁穿的,却是个忠于革命,不怕吃苦的人。宁愿离开豪华的家,被关在阴暗潮湿,乌烟瘴气的监狱里。他这样的精神触动了我,又想到了自己,我最怕吃苦,总会让人来帮我,现在我也要像他一样,不做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学会独立,学会吃苦。
成岗他拥有坚定的意志力,当敌人麻痹了他的神经,麻醉剂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但他却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这一切,识破敌人的奸计,没有说出秘密。当他在监狱里被敌人打得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也没有说出秘密。他的意志有多么的顽强!
是啊!正因为有他们,有他们这样的精神品质,才有现在我们繁荣而又富强的新中国。他们,为了新中国得到胜利,为了新中国得到解放,一个个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不是要继承发扬他们这些精神吗?可现在我们的生活既安逸又美好,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忘记了曾经的中国人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多么厉害!忘记了他们是怎么坚持下去的,忘记了有他们这一群伟大的人!
?红岩》它让我懂得了一个个真切而又令人赞叹的英雄故事,我想说:你们真牛!我们就让“红岩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吧!让我们的新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红岩的心得体会篇4
杨益言(右)采访地下党员罗纯一。
杨益言现场为武胜题词。
杨益言在武胜笔会上讲课。
杨益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杨益言与青年诗人冯林交谈。
杨益言生前表示,愿把部分用品捐给家乡
?讲述人】陈天宁(原武胜县副县长)
1998年,我任武胜县副县长,分管文教工作。当时,县政府正在乐善镇水洞湾村的杨奚勤牺牲地修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这项工作持续了几年。
2001年秋,基地的纪念馆和纪念碑均已完成主体工程,我便带着县上相关部门的同志前往重庆拜访杨益言先生,想请他为纪念馆和纪念碑题词。当我们把这一想法说出来后,杨益言先生欣然应允,当即就准备好纸墨,为我们题词三幅,一是“华蓥山起义烈士纪念馆”,二是纪念碑正面的“武岳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三是纪念碑背面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2002年和2003年,我又两次带着县上相关同志前去拜访杨益言先生,并把他请回武胜,在全县中小学校巡回作报告,给青少年讲革命故事。期间,杨益言先生曾说,《红岩》主要写的是狱内斗争,他还想续写狱外斗争,从而把解放前夕的地下斗争更加丰富地呈现给后人。为此,我还推荐了武胜县多位当时在世的地下党员接受他的采访,其中就有我的岳父罗纯一。杨益言先生同时还多次表示,愿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用品在逝后捐给家乡,包括创作《红岩》时所用的座椅。
2012年,我再次去重庆拜访杨益言先生。这时候的他,已患病多年,身体非常虚弱,说话也十分困难。不曾想,这竟是我与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我们的这位武胜老乡,真的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一字之差,足见杨益言生活与工作的严谨
?讲述人】李学渊(市人大城环资委原副主任委员)
我与杨益言先生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2001年,我当时任武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益言先生受邀回到武胜,我陪了他两天。第一天,我带他到长安(今白坪乡)参观了他的旧居。杨益言先生在旧居生活的时间极短,而且还是他两岁那年,后来到了县城(今中心镇),此后再未回来过。但让我吃惊的是,他居然对老家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尤其记得堂屋和碉楼。之后,我又将他带到中心镇,他对这里的印象特别深,能准确地找到儿时租住的地方,还给我们讲了他当年在县城的一些生活片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我陪他去水洞湾杨奚勤牺牲地。当时,县上已在那里建起了纪念馆与纪念碑,而且县上事先也派人前往重庆拜访他,请他题词,但当时还没把这些字镌刻到建筑上去。杨益言先生在参观时告诉我,他在平时写文章或为别人题字时,若内容可能存在争议,他就署名“杨一言”,表示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如果没有争议,或者他有足够的依据支持他的观点,就署名“杨益言”。他对水洞湾处所题的“华蓥山起义烈士纪念馆”这一名称的准确性不好把握,便写了两幅,一幅署名“杨一言”,一幅署名“杨益言”,具体用哪幅,由武胜县来定。仅从这一点,我就感觉到,杨益言先生平时在生活与工作中的态度是多么的严谨。
第二次见杨益言先生是2007年,那时我任武胜县副县长。得知杨益言先生生病的消息,我便带着相关部门的同志到重庆去看望他。但我们还是晚了一步,我们见到杨益言先生时,他已经出院在家休养了。他当时说话很缓慢,也不方便站立,但听说家乡来人了,特别高兴,言谈中,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张从中南海寄来的贺年卡,上面写着:杨老,我是读着你的书长大的……
虽然说话吃力,但杨益言先生仍然很关心家乡的发展,希望家乡能发挥好《红岩》的影响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诚如杨益言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如今,杨益言旧居陈列馆和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已成为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杨益言虽为名人,但一点都不摆架子
?讲述人】高其友(武胜县作家协会主席)
杨益言先生的老家在今武胜县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的红梅新村,父亲叫杨育之,民国时是重庆中国银行的会计,母亲叫刘清光,父母都是武胜人。杨益言的哥哥叫杨本泉,比杨益言大两岁。
1925年,杨益言出生于重庆朝天门,但两岁时,父亲就生病去世了,孤儿寡母无法再留在重庆,只好回到武胜老家。不久,母亲又托人用竹筐将年幼的杨益言兄弟二人挑进县城(今中心镇)租房居住,以便二人上学。兄弟二人先后考上了北碚的兼善中学,后又分别考上了大学。
我和杨益言先生第一次见面是1983年国庆节后。当时,武胜县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笔会,前后有20来天,邀请了很多知名作家来讲课,其中就有杨益言先生。我在县文化馆工作,直接参与了接待工作。杨益言先生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他的名气很大,但一点都不摆架子,文质彬彬的,说话细声细气的,对人很和蔼。
那一次,杨益言先生在武胜住了5天,前后开了三堂讲座,来听课的年轻人很多,座无虚席。课后,杨益言先生回到县招待所的房间里,还有不少文艺青年围着他,请他看稿子,他很热心,从没推辞过。他非常关心家乡武胜的文学事业,特别注重对青年作家的培养,专门为武胜作家协会题词“文苑新军,前赴后继”。
第二次见到杨益言先生,是2002年,当时他在县文化馆附近的含江剧场签名售书。按理,要现场买了《红岩》的人才去找他签名,但我是在之前就买好了的,当我捧着《红岩》过去时,杨益言也非常乐意地给我签了名。
杨益言先生去世了,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特撰挽联一副,以寄哀思:“守德操以成伟业,铁窗不改青云志;扬正气而树丰碑,丹心永系红岩魂。”
不解之缘,杨益言五上华蓥山
?讲述人】付晓敏(广安日报社总编辑助理)
2001年,我在《广安日报》文艺副刊《川东周末》作记者。当年,杨益言先生受华蓥市邀请,前来为“打造华蓥山”献计献策,我以采访之名见到杨老,并听他讲述了与华蓥山的不解之缘。
当时,杨老已76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言谈中流露出浓浓的桑梓情。他告诉我,他已是第五次上华蓥山了。让我惊讶的是,每一次上山是在哪年、来干什么,其中有些什么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
杨老第一次上华蓥山是1956年的冬天,他和罗广斌一起来的。打从渣滓洞出来,二人就一直想上山看看。那时,小车很少,山上不通客车,他们就拦了一辆卡车进山,一大早颠簸到傍晚才到了邻水。老人印象中,那时山上植被很好,空气清新,天池的湖光山色格外迷人。特别难忘的是在罗渡溪坐木船沿渠江经合川回重庆途中,沿河两岸野鸭黑压压的一片,船一靠近,成千上万只一起飞向天空。整个华蓥山给他们的印象是“神秘”。
第二次上山是在1964年。当时,小说《红岩》已经出版,为拍摄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选外景地,杨老和剧组重上华蓥山。那时,因大炼钢铁,山上树木被大量砍伐,植被破坏很严重。
第三次是1965年,抱着政治使命而来。1964年,江青开始插手《红岩》,想把自己与小说中的“江姐”对上号,要求文艺界做好“四件事”——搞一个京剧《红岩》,改编歌剧《江姐》,拍一部彩色影片《红岩》,改写小说《红岩》。她要求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将“江姐”改成她为自己设计的模样,并亲自向罗、杨二人强调了她的意图。于是,1965年春天,江青在全国挑了40个京剧演员交给罗、杨,带到重庆体验生活,包括到华蓥山“打游击”。
第四次是1995年,华蓥市建市10周年,请杨老回家乡看看。见到在这块英雄土地上崛起的华蓥新城,杨老甚感欣慰。
最高兴的还是2001年,第五次上华蓥山。这年正是《红岩》出版40周年的日子,中青社重新出版了《红岩》的纪念版,而《红岩》的手稿也找到了很好的归宿——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四十年来,这本书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译本,发行了千万册,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更可喜的是,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人们正用“红岩精神”打造华蓥山,谋求新的跨越。对此,杨益言先生深情地说:“广安已把‘红岩精神’带到了二十一世纪,正开启一片新的天地。作为一名广安人,我为家乡感到骄傲。”
两见杨益言,他的乡情特别浓
?讲述人】冯林(原武胜县电视台记者)
杨益言先生虽是武胜人,但在学生时代就离开了武胜,此后回武胜的次数也不多。尽管如此,但杨益言先生对武胜的那份家乡情结却特别浓,我从两次与他的相遇便能感受得到。
第一次相遇是在1983年10月,我和另一位文学爱好者得知县上在开笔会,来了许多著名作家、诗人,我们便怀着满腔热情,想去见识一下这些在我们心中十分神圣和神秘的“大家”们。那时交通极不方便,没有班车,我们就从中心镇东门码头过河,沿着公路走了30里路来到县城。经打听,得知笔会在县政协会议室举行,并且已经召开几天了。我们找到县政协三楼会议室,悄悄地走了进去,坐在后面不显眼的地方,认真聆听。
当时,正值一个个子不高、十分清瘦、大约五十多岁的作家在发言,他谈的是《红岩》的创作过程和体会,我和同伴这才得知,他就是我们十分敬仰的著名作家杨益言。但我们当时还不知道他是我们武胜人,直到第二天,全体参会人员到老县城中心镇参观访问时,一下渡船,杨益言先生便十分感慨地说:“这个地方对我来说非常的亲切和熟悉,几十年没来了,老县城还是那个小山城呵!”当时我就惊讶,难道杨益言先生来过中心镇?接着他说,解放前,是他母亲请人用竹筐把他从长安(今白坪)挑到中心读书的,住在无逸街25号。听罢此言,我才知道杨益言先生是我们家乡人。
第二次相遇是2012年5月,县上准备将位于白坪(长安)乡的杨益言旧居改造成“杨益言旧居陈列馆”,县上派工作组到重庆杨益言先生的家里,看望并征询杨老的意见,我随行担任摄像,得以再次见到杨益言先生。当时杨老已患病多年,行动不便,说话困难,他几乎不接见外人,但听说是家乡党委政府派人来看望他,显得非常高兴,执意要护理人员把他扶到家门口来迎接我们。杨老颤颤巍巍地站在门口的形象,我一直难以忘怀,他对家乡和家乡人的情感一直感动着我。
红岩的心得体会篇5
当我郑重地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面时,脑海里不断涌现出江姐,徐云峰,成岗等优秀革命人物的形象。江姐在被敌人审讯时,敌人拿竹签钉入江姐的十指,钻心的疼痛下,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话已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那敌人的奸诈狡猾,共产党的坚定不移,让我感触良多。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光是看题目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红岩”,顾名思义,红色的岩石,红色象征着革命,岩石。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就有这么一个如红岩般的英雄群体在哪黎明前的黑夜里熠熠发光,光彩照人。
1948年的山城重庆。在地下党工人运动书记许云峰的指示下,甫志高建立了沙坪书店,作为备用联络站。可是,沙坪书店的工作却出现很多失误。负责人甫志高为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擅自扩店,公然销售进步书籍,并对江姐的劝告置若罔闻。结果,甫志高被捕,成为了可恶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江姐等人相继被捕。可在牢狱中,共产党的同志们没有放弃,绝食、挖地道、开联欢会、绣五星红旗,这种种行为都表现出了共产党员为革命的决心。最后,狱中的同志冲出了魔窟,迎来了灿烂的曙光。
我们共产党员的意志是多么坚强,乐观向上,为了革命、人民,他们不怕流血牺牲,永远团结,互相关心,帮助(当然,除开叛变的人)。
可是,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又是怎么样的呢?有时会为了一点点小事情而大吵大闹;有时没做好一件事就一蹶不振;还有时遇到了困难就退缩,放弃。与共产党员相比,我们坚强,乐观,团结吗?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尽管我们与他们有区别,但我们有没有做到,做好这几点?
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如岩石般坚毅无比,为自己所坚定的目标努力。如共产党员一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红岩的心得体会篇6
黎明到来之前,总有一段最为黑暗的时刻。抗日战争之后,又迎来了中国的解放战争——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战争。
在《红岩》一书中,介绍了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佩与感动。小萝卜头,是一位真正的小战士,小男子汉。从小在白公馆长大,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对于敌人的恐惧,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一直在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刘思扬同志出身豪门,是刘家三少爷,但他并未沉迷于花红酒绿之中,依然入党,且不为五斗米折腰,拒绝不光彩的出狱,时刻想着党与人民;江姐虽是女儿身,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不透露任何党的秘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以及临危不惧的勇气。
在监狱中,饭吃不饱,没有水,甚至没有衣服,共产党员们,靠着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怀,对革命事业的热情,挺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有伤员时,大家纷纷把自己的食物与水让出来;监狱之花出生时,大家把自己的毯子衣服让出来。大家都想让别人多得点好处,没有一个是自私自利的。每一个战士的牺牲,对于他们来说,都如同失去一个亲人。战士龙光华牺牲后,战士们用绝食来威胁敌人,让他们给龙光华战士举行追悼会,这不仅仅是对那位烈士的尊重,更是对共产党的尊重。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正如江姐所说的,为国争光的共产党员,都是一个个伟大的战士,任那敌人的千刀万剐,都不向敌人屈服。无论敌人用什么狡猾手段,都无法伤害到共产党员那金子般的高尚的心!
而令我最佩服的,是他们在渣宰洞中乐观向上的心态。过元旦了,他们用牙刷雕刻小红星与小黄星,用袜子线缝制锦缎。互相送礼,互相祝福。虽然戴着手铐与脚镣,但仍在为同志们表演节目。被机关枪指着,共产党员也毫无畏惧之心的说了一句“看,还有人拿着机关枪,站在墙上保护我们的安全呢”他们面对危险时的乐观心态,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我们要向先辈学习,为人民服务,成为一个造福社会的人。
红岩的心得体会篇7
在读到江姐宁死不屈也要反抗时的片段,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些隐隐作痛。。在我读《红岩》之前,从未如此清晰的了解过那段狰狞的岁月,只是隐约的知道些事情,并未放在心上。我不想了解过也不想试图去了解,可在我看完《红岩》后,心中不禁生出一股后悔之情,那段狰狞的岁月之前的我竟然浑然不知。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最终迎来新中国的一段艰难路程。
猛然想起在《建国大业》中新中国成立之前在选定国歌时,由于有人对“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句歌词觉得不适合现在的局势,认为需要改词。最后周总理总结:“我们前面还有着帝国主义敌人,我们建设越进展,帝国主义将越加嫉恨我们,破坏我们、进攻我们,你能说我们就不危险了吗?还不如留下这句话,经常保持警惕的好!”___也表示赞同。现在虽然是一派和谐、人们都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可是我们不能够忘却的是曾经的耻辱。我们应该牢记每一段历史,并将其铭记于心。
最欣赏江姐的那句话: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我试着想过她当时的情感,可我却发现实在是困难,因为我并没有真正读懂这个女人坚强的心,却并未经历她那样的凄惨之事。生于乱世,又是女子,在得知丈夫死去的那一瞬间,便是把她内心仅存的希望所熄灭。她没有办法,或许是仇恨,但我更愿意相信她是走投无路。或许是因为这样使她,一个脆落的女子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的勇敢。尽管受着严刑拷打,可她确实死守秘密。而我想我唯一能够替她感到庆幸的是,能够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我想能够坚持到那一刻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样的例子实在有太多太多了,可正是这样的年代,孕育、涌现出了一批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英雄和救世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兄弟间那么多年的仇恨,也许因为他们而灰飞烟灭。
手指划过书面,慢慢合上书本。记起书中的一句豪言壮语: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这牢底坐穿。我这才明白,他们并非是像朱熹一样的圣贤,只是共同拥有着一个简单且朴实的愿
望——为了后代而战。这是个信念,支持着他们奋血浴战的信念,不容置疑。让他们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一个革命信念
还记得也挺将军的是吗?“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这活棺材连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我想也正是地下的烈火,将《红岩》这本活书,那段狰狞的岁月,燃烧得淋漓尽致!
红岩的心得体会篇8
通过学习红岩精神报告,让我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教育,使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使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对他们的情感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将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红岩,是一个令所有共和国的缔造者都难以忘怀的地方,在这里长眠的是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虽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但是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忘记!如今,我们重读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红岩精神,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面对艰苦的牢狱生活,他们不消沉;面对严酷的刑罚,他们不屈服;面对金钱地位的引诱,他们不动心,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种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坚定的信仰。是他们用不屈的行动表现出了革命者应有的气节和尊严;是他们用一腔热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托黎明前那轮崭新的太阳。
红岩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聚起这座光芒四射的丰碑红岩精神,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在人们遭受困难和挫折的侵袭时,给予人以信心、力量和坚强。红岩精神,她体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以及共产党人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今天,我们作为庆铃公司的新鲜血液,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怕苦难,不怕辛苦,与公司同进退。
陈然,作为《挺进报》的主要负责人,由于叛徒的出卖,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狱中,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和机会,以手写的方式出了一期又一期的《挺进报》,使身在狱中的难友及时了解革命的发展情况,并以此来鼓舞难友们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后来,当敌人要他招供时,他大义凛然,写下了著名的诗歌: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链,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那种对党的事业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是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我们面对现在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在思索:应该树立怎样的精神世界的动力和支柱,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世界。半个世纪前的年轻一代为砸碎旧世界而前仆后继,抛洒热血,今天,在公司的发展前进中,我们肩负重任,公司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建造,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在心头油然升起。
江姐,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她说: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是啊,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中,只有在意志上坚强起来,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无视敌人凶残的酷刑,才能赢得胜利,赢得一切。先烈在恐怖的环境中,至死不屈,用自己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捍卫了党的尊严,用顽强和惊人的毅力同敌人做不懈的斗争,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他们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但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身躯,同样有人间柔情,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对自己的父亲母亲,他们同样有着常人那种深沉的爱,这种爱是伟大的,是基于爱国的基础之上的,是纯美高尚的。先烈们的这种选择对我们的社会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崇高的、伟大的行为。他们用个人的牺牲换得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他们的选择不仅光荣,而且壮丽辉煌!先烈们的利益观是生和死的选择,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利益观只是对物质利益的选择,和先烈们相比,我们面对任何物质利益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热爱企业,才能热爱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个只懂得索取而不去付出的员工不是一个好的员工,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要做就做最好。
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今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一代将以红岩精神为前进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革命方向。而我们作为公司的一份子,应该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能力和实际行动,以及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热情,去精心描绘公司的美好前景,我们时刻准备着,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听完报告,我的心情很沉重,但同时又兴奋,因为这使我更加明确人生的目标,在我的面前,是一条光明的大路,但坎坷在所难免,我下定决心走过去。
红岩的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