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事迹5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材料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追求的一部分,展示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信念,优秀的事迹材料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潜力,让我们更加努力向前,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脱贫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事迹5篇

脱贫事迹篇1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1997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小时候,毛相林就常听长辈们念叨。坐“井”观天,村民们有时也开玩笑说要修路,可没人敢下决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岁的毛相林去县里开会,发现邻村村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车子来收购蔬菜。“没想到山里还能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马上召集村民们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这山,鸟都飞不过去。”“钱从哪里来?”“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几百亩地,乡亲们不想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难也是特别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毛相林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计划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将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没出路!几经周折,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

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去春来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石头凿。绝壁上,一个个“空中飞人”绑着绳索凿开炮眼、放上炸药……鞋子磨破就赤脚,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坏消息还是传来了。村民黄会元被巨石砸中,滚落下山,悲痛万分的毛相林一度动摇了修路的决心……此时,黄会元的父亲站出来说,“为了子孙后代,我儿子死得光荣!继续修!”顿时,大家齐刷刷地举手,擦掉眼泪,继续走向工地……

终于,2004年春天,一条“玉带”出现在山腰上,下庄人终于打通康庄大道!

“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09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心还是好的嘛,只是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产党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山里人,脾气倔。失败反而激发了毛相林的韧劲:“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毛相林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村里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

村民们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势而上。2014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2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脱贫事迹篇2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完全能够如期实现。我们党员干部要念好“标 帮分”这“三字诀”,精准对照全面脱贫攻坚奋斗目标,精准开展贫困户脱贫帮扶行动,精准分配工作时间,将脱贫攻坚放在基层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位置,念好脱贫“三字诀”,进一步巩固脱贫战果,决胜全面脱贫攻坚战。

念好“标”字诀,精准对照目标,科学谋划敢担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层扶贫工作有一个“收入陷阱”,即很多人在入户走访时只关注到贫困户具体收入,却忽略了基础的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导致扶贫工作的“本末倒置”。目前距离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只剩9个月的时间,数年脱贫攻坚的战果就看今朝的奋斗和努力。这就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减贫数量,还要坚持全面脱贫的目标导向,对照全面脱贫的各项指标,精准查找问题,科学谋划措施,敢于担当责任,着力提高脱贫质量。一是要准确查找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建立脱贫工作收尾台帐;二是要精准谋划帮扶时间段,扎实推进脱贫“扫尾工程”;三是要注重脱贫措施的可持续性,在文化扶贫领域持续深耕,夯实全面脱贫的精神基础。

念好“帮”字诀,多途径帮扶,精准解决难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攻坚就是一片“试验田”,是基层工作思路最多方法最新的一片领域,这里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渠道打开脱贫思路,多途径开展贫困帮扶。一方面要立足本地特点,打开脱贫工作思路,从道路交通扶贫就业等各方面入手,分时间 分批次谋划长效帮扶路线。另一方面,要立足贫困户情况,多途径开展针对性帮扶,从住房 饮水教育等方面“对症下药”,开展精准救助帮扶。

念好“分”字诀,精准分配时间,合理利用精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脱贫攻坚是长效工程,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我们也要学会科学安排“精力”,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到工作学习和休息三个方面中。一是要抓紧工作时间,勤下基层,多做总结,开拓脱贫攻坚道路。二是要利于空闲时间学习帮扶思路,增长帮扶才干,积累帮扶经验。三是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勤保障工作,时刻保障让每一个清晨都能朝气蓬勃地投入到工作中。

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需要我们精准对照帮扶目标,精准消除贫困难题,精准分配时间,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提炼切实有效的脱贫“三字诀”,为全面脱贫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脱贫事迹篇3

罗万禄,男,48岁,家住彭水自治县鞍子镇新式村4组,家庭人口5人(妻子:任大翠,46岁,务农,患宫颈癌;长女:罗华仪,20岁,现就读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大二;次女:罗佳渝,14岁,现就读于彭水县第一中学,八年级;三子:罗幺毛,12岁,现就读于彭水县第二小学,六年级)。

2009年,鞍子镇因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资源及特色农业开始发展旅游产业,罗万禄所居住的村也因具有重庆市现存最大的家族式苗寨—罗家坨苗寨而闻名于县内外,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媒体与日俱增,罗万禄便成为了罗家坨苗寨第一批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平日里,罗万禄在周边地方打零工,接待主要由妻子任大翠负责,生意忙时,罗万禄便会回家帮忙,虽然3个孩子上学,但夫妻两人的收入也勉强能满足家庭开销,一家人过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6月,罗万禄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宫颈癌。妻子先后住院6次,化疗4次,医疗费花销近20万元。当时大女儿正好高中毕业,次女和三子分别上初中、小学,高昂的医药费及三个学生的学杂费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加之农家乐无人经营,收入骤减,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极为拮据。但作为一名普通且老实憨厚的中年农民,罗万禄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击垮,而是变得愈发坚强,默默地和命运抗衡,到医院照顾妻子、还要兼顾家里的生意,里外都靠着罗万禄一人顶着......他嘴边经常念叨着一句话:人穷志不能穷。为了让妻子安心化疗,为了给孩子们树立做人的榜样,他没有一分抱怨、没有一丝愁容,整体乐呵呵的,他从不向政府张嘴伸手,他觉得自己有手有脚能干活,还有比他家更贫困的家庭需要帮助。

2014年7月,在精准识别入户走访中,得知了罗万禄的家庭状况后,鞍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新式村两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将其家庭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在精准帮扶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对该户实施了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次女罗佳渝享受免除学费政策,2015年秋季学期和2016年春季学期享受助学金1300元;三子罗幺毛享受免除学费政策、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资助金800元/年。其配偶任大翠享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22000元、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报销5500元、医疗二次资助4300元、民政大病医疗临时救助1500元、妇联资助800元。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来说,有限的接济和救助无异于杯水车薪。如何才能提升这个家庭的造血功能?镇村两级组织、罗万禄本人为此都费了不少心思。

最后,罗万禄决定再苦再难,都不能放弃发展农家乐这个永久性产业。他充分利用自身经营农家乐早、客源广,邻居有劳动力的优势,与周围邻居抱团发展。平时有客人订餐时,他就会请邻居帮忙做饭炒菜;当他陪妻子上医院时,遇到有客人就餐时,他会毫不吝啬的介绍给其它经营户,即不误生意,也不让游客失望,还带动了周围的群众增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原有的接待条件已不能满足接待需求,为有效解决硬件较差、游客来留不住的问题,罗万禄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及自己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对场所进行提档升级,安装移动wifi、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对客房进行标准化改造。他经营的福禄山庄成为罗家坨苗寨里面第一个拥有wifi、第一个拥有室外民族化、室内现代化风格的客房的农家乐。苗寨内全部铺设的石板路,只有三轮车能通行,因此寨内的垃圾清运成了村民们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罗万禄自告奋勇,骑着自己的三轮车义务拖运,从未开口向村民收取一分钱的油费、劳务费。

2015年,他经营的农家乐综合收入达7万余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光荣脱贫。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带领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罗顺海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家庭条件受限,罗顺海一直不敢尝试乡村旅游经营,罗万禄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将20多位客人推荐给他,还将棉絮免费借给罗顺海,有了第一次600多元的住宿收入之后,罗顺海一年仅是乡村旅游住宿收入就有近6000元。如今,罗顺海正在对房屋及室内外设施进行装修。待装修完成,各项设施完善之后,能接待更多的客人,接待能力也更强,相信收入会更高。罗顺海对发展乡村旅游充满了信心。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像罗顺海一样,享受过罗万禄帮助、带动的,还有很多村民。据了解,罗家坨苗寨共有57户村民,几乎家家都有过转介餐饮、住宿客源,以及代销农产品等方式增收事例。在罗万禄的笔记本上,每一次转介客人的人数及收入等都历历在目。大家都有收入了,才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标。这是罗万禄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宗旨。下一步,他正在筹备成立一个乡村旅游协会,将寨子里所有村民的资源优势整合利用起来,通过统一标准、统一菜品、统一价格、统一安排客源,抱团发展,实现标准化运营。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8月,共接待游客3000余人,营业额6万余元,通过向周边群众购买鸡蛋、土猪、土鸡、风萝卜、干豇豆、时蔬等农、土特产品,并为周边农户代销腊肉、优质大米、干豇豆、苕粉、黄豆等特色农产品的方式,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增收,额度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

在精准脱贫走访时,罗万禄说出了一段很平实的话: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满自信。我们坚信,这个暂时贫困的家庭凭借心中有梦想,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脱贫事迹篇4

谢培光户1口人,因缺技术致贫,国标贫困户。之前在煤井下务零工,没赚不到多少钱,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2016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通过镇村两级干部指导,帮他共同寻找未来的致富之路,谢培光深受感动,他知道自己的日子自己过,虽然党和政府有好的帮扶政策,但真正要脱贫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小康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思想决定行动,他转变了思想,迅速行动,积极参加激励性扶贫项目种植百香果3.5亩、养殖象洞鸡50只,另外自己还种植仙草1亩、养鱼1亩。通过这几年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努力,谢培光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变了贫困面貌,还学到了百香果种植技术,正是因为他那勤劳的双手,才让他真正实现了渴盼多年的脱贫梦。

脱贫事迹篇5

x是x县扶贫局信息监测中心副主任。作为脱贫攻坚主责主业单位的一名党员干部,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舍小家、顾大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下足了“绣花功夫”,20xx年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同事眼中“爱较真”的人

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各项扶持政策网格越织越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这也让部分非贫困户产生了“搭顺车、蹭热度”的思想,在申请住房、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就业创业、金融支持等方面想让扶贫部门出具与事实相违背的“认定贫困意见”。

“又不拿你家钱,给娃申请点资助改善改善生活,再说了,扶贫济困是做善事,你这后生不要这么较真……”面对不合理要求,x始终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予以鉴定。针对部分群众不理解、争执辩解等情况,x首先向他们耐心解释,阐述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告诉他们扶贫不是“撒胡椒面”、不是普惠性政策,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特惠政策。然后向他们积极宣传涉嫌套、骗扶贫资金的危害程度及本人和工作人员要承担的后果。个别群众动用亲戚牌、同学情、领导“过问”等现象,都被x一一拒绝。

“爱较真”是贴在x身上的标签,不过,他喜欢这个标签。因为他的“爱较真”,全省实行追赶超越重大工作跟踪审计以来,x县没有发现一起扶贫对象政策享受不精准的问题。这让他觉得很欣慰,也很值得。

贫困群众心中的“恩人”

x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贫困农民生活的不易。20xx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全县近1300户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他们致贫的原因不同、需要的扶助各异,但x相信,只要真情关爱用心帮扶,贫困户一定能摆脱贫困,把光景过好。因此,只要有贫困群众来咨询政策或诉求困难,他都热情接待,耐心解答,竭力帮助,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他就认真记录下来,积极寻找帮扶资源。

20xx年,陕西x昆仑工业(集团)有意在革命老区委培10多名贫困户子女,承诺学习期满后,优先在该公司就业。得到消息后,x第一时间向局领导汇报,并将登记在册且符合企业招录条件的'贫困户适龄子女名单和基本情况迅速上传。12名贫困户子女如愿进入该公司进行委培。

万志瑞是旦八镇x庄村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在大学四年级时,万志瑞获得了一家大型银行面试的机会。如果是贫困户家庭子女,银行可以适度放宽条件。万志瑞晚上接到通知,要求次日就面试。当天深夜,万志瑞家人把电话打到县扶贫办。x立即赶到单位,开具了详细证明信笺,备齐举证资料,主动联系将证明材料发送到用人单位,并叮咛万志瑞放松心态,珍惜机会,好好面试。

“多亏了刘大哥大晚上跑到单位给我开证明材料,让我顺利进行了面试,真的很感谢他。”万志瑞说道。

亲友口中经常“爽约”的人

x在忙碌的岗位工作8年来,一直是伏案加班,除了要限时高质量完成交办的工作外,还要面对周围的不解和埋怨。

多年来,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他几乎都没有时间去参加。好友间的小聚或叙旧,对他来说,更是一种奢望。“爽约”的次数太多了,身边不了解他工作性质的人都颇有微词,认为他不懂人情礼节。

但对x来说,最大的内疚其实是对家庭的亏欠。20xx年4月,父亲去世的前一天给他打电话,让他回家来拉会话。此时的他,正忙着动态调整“回头看”工作,顾不上回家。没想到,那竟是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通话。此后,便是天人永隔,留给他的只有孤独和歉疚。

因长期超负荷工作,x刚30出头,腰间盘、颈椎、肠胃等身体多处出现毛病。今年国庆长假,别人都在休息、游玩时,他白天在医院理疗,晚上在单位起草工作方案。

“你满身的针灸眼和火罐疤,走路都困难,你到底图什么啊?”对于妻子的抱怨和不解,x坚定地说:“扶贫干部都这样,我并不特殊,这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工作,这是军令状,必须要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对上对下都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事迹5篇相关文章:

脱贫攻坚工作报告7篇

脱贫通报心得体会6篇

脱贫攻坚座谈会心得8篇

脱贫自查报告优质7篇

2023已脱贫村工作计划8篇

脱贫攻坚战心得7篇

脱贫攻坚会讲话稿6篇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通用8篇

镇脱贫攻坚工作报告6篇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2023推荐8篇

脱贫事迹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