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心得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写心得体会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方式,可以给读者带来正能量和启发,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遵义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遵义心得6篇

遵义心得篇1

初冬的赫章县海雀村华山松依旧苍翠挺拔,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林子间。“从1985年人均年收入33元,到今天的人均年收入16200元,从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不到5%,到今天的森林覆盖率77.21%……海雀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村1200多名​群众幸福指数蹭蹭上涨,一半以上的人家购买了小车,17户人家办起民宿当上了老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后激动地说,“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充分利用好万亩林场资源,依托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发展好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产业,引导村民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个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

花茂村一角

时下的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们正在基地忙着耕地、搭棚、播种,处处一派火热的干事创业景象。“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茂村驶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通过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做实做好产业大文章,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后,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将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不懈奋斗的力量,建设更加美丽的花茂村。”

“这些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鲤鱼村彻底改变了风吹屋中过、出门一脚泥、穿衣靠缝补的贫穷落后面貌,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让我们信心倍增、斗志更强。”兴仁市鲤鱼村党支部书记田锦华说,下一步,鲤鱼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干群齐心、共谋发展,实现堡垒强、产业兴、生态好、环境美、农民富、村和谐,在实现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

​​

楼纳村村民组成的交手喇叭表演队 宋洁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综合报道

编辑 徐然

编审 王璐瑶 施昱凌

遵义心得篇2

原创

从重庆到遵义二百七十公里,八点多出发,十二点就到了。然后第一件任务就是去参观遵义会议会址。距离我们住的地方两公里,打了个车,很快就到了。景区就是平时看电视,还是看照片上的那个小楼。门前用铁管焊的通道,游客排了大概有一百多米,长长队伍都等着凭身份证取入场券,也不要钱。

当时会议是在二楼开的,但是现在二楼没有开放,只能在一楼转转看看。小楼在外面看着不大,但是进去东拐西拐的感觉还是不小。

这个楼是国民党黔军二十五军少将师长柏辉章的。遵义会议的时候,这个楼刚修建不久,是柏辉章为了给他妈妈祝寿修的,他当时也不知道红军有多少人,急急忙忙的就跑了,后来听说红军用了他们家的楼当了指挥部,气的要马上杀回来,被王家烈劝住了。这个柏辉章在抗日战争时期,作战英勇,应该说立了战功。后来无心于内战,国民政府给了他个中将参议的虚职。再后来他于四九年十一月率部起义了,应该说是个好事,不知道为什么,到了五二年九月又因为组织反共救国军被我镇压了。时年五十一岁。

遵义会议的历史性贡献大家都是非常熟知的。确立了毛主席的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最主要的是在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只解决了军事指挥问题,在政治上还没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政治路线,没有明确毛主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都形成了决议。

这个功绩的伟大之处在于,那时候开会不像现在安安稳稳的,不急不躁的开,而是后有追兵,前有堵截,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都是因为追兵开不下去了,才定了攻下遵义继续开,结果还是没有开完,就撤退了。但是已经确定了基本的精神。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就中国革命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抉择,实在是不简单。

毛主席的伟大,确实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四渡赤水出奇兵不是闹着玩的,跟诸葛亮的空城计差不多,是无奈之举,但是又是非凡之举。在黎平会议上凯丰指着毛主席说,你哪儿会打仗,顶多就是看了本《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这话把毛主席气的不轻,以至于到后来毛主席还反复说这个事。毛主席说哪有照着书本打仗的道理。其实毛主席还真没看过孙子兵法。但是后来这个凯丰知道自己错了,坚定的支持毛主席。毛主席没读过兵书,其军事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后来在黎平会议上,毛主席批评博古李德他们的瞎指挥,比喻成叫花子和龙王比宝。所以葬送了几万红军,这就是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有一段时间,认真了解了一下这段历史,确实感到了毛主席的伟大。

整个参观过程也就用了半个小时就出来了。出来之后去找“捞沙巷”,里面都是各种小吃,其实跟大多数小吃街一样,看着热热闹闹,东西丰富,但是仔细一看没有几样特别好吃的。遵义这个地方羊肉粉很有名,所以就逐家的找。其实吃到嘴里,感觉实在是太一般了。南方人喜欢用米面做成米粉,咱们做面条,他们其实就是粉条,但是人家叫“粉”。当然和咱们的粉条还是有区别的。

这两天吃辣,吃的有点上火,嗓子发干总想咳嗽,去药店买了一瓶甘草片,还非得要处方,那售货员非得给我连线个大夫,问我的情况,在电脑上视频连线,那个大夫特别认真,问了太多的问题,其实我就是买一瓶药,没想看病,但是他当事了。我告诉服务员说我听不懂就挂了。结果结账的时候还得要我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真是太麻烦了。

2020 .11.5

遵义心得篇3

遵义心得篇4

作者:徐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来源: 人民日报

遵义心得篇5

电视剧《高山清渠》讲述的是一个当代“愚公移山”的故事。

该剧取材于“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的真实事迹。

全剧艺术地呈现了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贵州遵义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乡亲们一直坚持不懈地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与缺水严重的生存境遇而努力的经历。

高山意象:自然的考验、保守思想与社会障碍

电视剧《高山清渠》构建的高山意象,不限于大山阻隔等自然困难,更隐喻了村民们的保守思想以及社会层面带来的困扰与障碍。

离水源地隔着几重大山,这是草王坝村引水必须克服的自然障碍。

寻找水源的过程历尽艰辛,山高路陡,主人公黄大发摔下山崖,山林伯为营救黄大发而付出宝贵的生命。

在后来的修渠过程,黄大发还克服了资金、工具、材料、技术等客观方面的困难。

一些村民保守、不思进取或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是黄大发修渠过程中遇到的主观方面阻碍。

包括德保爷在内的很多村民信奉山神,祭拜山神,向山神祈祷,虽然穷苦,但认命,安于现状,甚至阻拦黄大发的进取与变革。

黄大发运用自己的智慧,在上级徐宏良等领导的帮助下,一次次避免了工程夭折的危险。

电视剧中的高山意象给整个故事提供了戏剧冲突的能量与动力。

主人公黄大发与构成高山意象的那些人或事进行不懈的斗争,最终完成了一个辉耀荧屏的、当代愚公的故事诉说。

修渠悬念:叙事线索、目标与受众期待

修渠是整个剧的叙事线索,并形成故事的叙事悬念。

围绕修渠主事件,首先制造了开局的冲突。

电视剧一开始就摆出草王坝村民与水异常凸显的矛盾。

不按常规出牌的黄大发提出了修渠的大胆设想,这个想法遭到保守村民们的强烈反对。

这在电视剧的开头就打破叙事平衡状态,引发受众的心理期待。

接下来,黄大发将修渠的想法付诸行动,分别经历了找水、迁坟、悬崖凿石、补漏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迎来通水时刻,结果由于材料不过关,第一次修渠失败。

再接下来,黄大发以大龄学员的角色参加培训,并经历痛失爱女的事件,依然坚持修渠,直至最后的成功。

整个剧是以修渠为叙事目标。

这个目标是怎么产生的,目标是否实现,其过程是怎么样的,最终各个人物的命运又是如何。

这一切始终牵引着观众的心。

电视剧一步步解开一个事件、一个阶段以及全程的叙事悬念,并由此产生足够的叙事吸引力。

人物群像:时代语境中的黄大发及其关系世界

电视剧《高山清渠》把人物放在一个时代语境中进行形象建构。

该剧的时间跨度大,有着近六十年之久,主人公及其主要人物自风华正茂的青年直至耄耋老人。

在电视剧中,故事的发展融入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大事件,并逐一叙写这些事件对草王坝这个偏僻、贫困、落后山村的波及与影响,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为“当代愚公”,黄大发在剧中先是一个脑子活络、有胆有量、敢作敢为却也有几分鲁莽的“山猴子”,后在乡党委书记徐宏良的帮助与引导下,入了党,思想上也得到更大的进步,在不断的摔打中,逐步成为一心扑在为草王坝村民修渠谋幸福的事业上的优秀共产党员。

黄大发思想上、性格上的转变是可信的,强化了该人物形象的真实感、立体感。

黄大发的少年玩伴与后来的工作搭档许怀春是一个性格多元化、复杂化的圆形人物。

他对黄大发有攀比争先的思想,加上执拗喜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黄大发的对立面。虚荣与自负使他构陷黄大发,险些酿成大错。

后来是事实教育了他,上级领导帮助了他,黄大发引导了他,许怀春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合格的村干部。

来自上级的帮助者,有乡党委书记徐宏良、西南巡视组长苏大姐,岗位不同,经历不同,性格脾气也不一样,但两位对党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是一样的。

两人做事不唯亲,不刻板教条,有绝对的公心,有人情味,对黄大发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与保护。

在黄大发的对立面当中,关成瑞、关大祥父子以及田红红等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没有脸谱化,反而抓住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塑造,真实可信,戏剧感强。

在黄大发的人物关系世界里,还构建了一个知识分子王世勋的形象。

王世勋是下放教师,黄大发出于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出于“替党和国家照顾好知识分子”的理念,保护王教授,善待王教授,王教授也成了黄大发修渠的“高参”与军师。

总之,时代语境中的黄大发通过修渠改变草王坝村的面貌,也使自己的人生获得了升华,全剧满满的时代感与命运感。

叙事主题:当代愚公精神与共产党员的宗旨

整个剧以黄大发修渠为主体事件,表现了“当代愚公”的奋斗精神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不靠天,不靠山神爷。“当代愚公”黄大发敢闯敢干,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要在大山里修渠引来甜水,改变草王坝吃水难、发展慢的困难面貌,最终他成功了。

“幸福得自己去找”。这是黄大发与他的伙伴们最朴素的理念。

为了修渠不计名利,黄大发赔进自己的家底,他的妻子徐开美的藏钱盒里满满的是为修渠而打的借条。

徐宏良为了让黄大发能拿到上级的修渠补助,主动把乡政府修渠的功劳让给陈大任。

剧中的徐宏良、黄大发、苏大姐,连同剧里剧外的无数优秀共产党员,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个伟大的宗旨。

这是一个全景式的乡村社会叙写,展现了新中国农民在建设幸福生活过程的人生面貌与奋斗精神。

新时代的乡村重新出发,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

遵义心得篇6

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的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我们首先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里面陈列的历史资料和照片,无声地传递着红军革命的曲折前进;草鞋、破烂棉衣等,仿佛也在讲述着革命斗争环境的艰辛。遥望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室,比我想象中的更加简陋、狭小,但就是在这简陋、狭小的房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敢闯新路的遵义会议精神屹立不倒。

期间我们跟随讲解员瞻仰了红军烈士陵园,亲身体验了娄山关战斗遗址,参观了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深刻地感受了工农红军的英勇无畏和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能,党旗的红色更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其中学习感想最深的是参观息烽集中营旧址、陈列馆,老虎凳、披麻戴孝等酷刑令人发指,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让人痛心,革命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人震撼。在这里我们体会了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发展壮大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理解了无数革命先烈为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怀,更加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意义深刻的洗礼和升华。

遵义心得6篇相关文章:

心得体会高三心得体会精选6篇

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心得体会6篇

小学育儿心得心得体会模板6篇

教师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模板6篇

幼儿老师心得心得体会参考6篇

心得体会大学入学心得最新6篇

急救心得培训心得体会通用6篇

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心得体会参考6篇

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心得体会精选6篇

2023社会心得心得体会优质6篇

遵义心得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