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心得体会5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就是将实践中得到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重要文体,心得可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的,职场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讲坛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讲坛心得体会5篇

讲坛心得体会篇1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 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x。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讲坛心得体会篇2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讲坛心得体会篇3

在学习后有如下感受:

一、迈步新时代,忠诚履职,压实扛牢“两个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作为党员,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有担当,起好带头作用,切实履行“两个责任”。

二、领悟新思想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和政治站位提升理论素养。

讲坛心得体会篇4

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000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大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能够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此刻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讲坛心得体会篇5

最近央视十套百家讲坛在放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讲的走进慈禧。隋教授可谓把慈禧这人分析的很透,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向我们还原了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真实慈禧形象。

长久以来,人们对慈禧的认识都是一个她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丑恶形象,认为正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败的清政府,给了本来就日薄西山摧枯拉朽的大清王朝最致命的一击。但隋教授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通俗易懂的言辞,颠覆了以往我们对慈禧的一贯印象,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将一百多年前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实还原。

真正将慈禧太后推上历史舞台当要算1861年的辛酉政变。当年,年仅27岁的慈禧以自己敏锐的政治觉悟,机智过人的胆识,突破重重障碍,成功与小叔子奕訢联手,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核心集团,一举扫清了同治登基前的所有障碍,令人着实佩服。八大臣好歹也是经历多年政治纷争久经考验的沙场老手,居然会被这样一个弱女子所扳倒,由此可见,慈禧的本事非同一般。试问一下,有谁会在沉浸在丈夫去世悲痛的同时,敏锐的遇见到将来有可能发生的政权之争,从而心思缜密的先发制人,大获全胜呢?

我们都知道辛酉政变奕訢可是帮了慈禧一个大忙了,也知道在这之后这叔嫂俩好的不得了,慈禧更是把一切能赏的东西都赏给了奕訢,将奕訢封为议政王,还把奕訢的一个女儿封为格格,按照对待自己女儿的方式对待奕訢的女儿。常人看来,这两人的关系似乎是牢不可破了,也确实,奕訢也是在全心全力的辅佐小皇帝,全心全意的为大清王朝服务。然而,慈禧是一个把权利看的比什么还重的人,你奕訢做得好,得到了朝中文武的交口称赞,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拥戴,那么,我你还放不放在眼里,要知道你的权利再大,还都是是我的属下我的臣,你还是得听我的。也偏偏这奕訢夜郎自大,自认为自己有功于慈禧,是慈禧的小叔子皇帝的叔叔,对慈禧自然不是那么恭敬起来。

曾经一次在与慈禧讨论政务的时候,也许谈了许久口干舌燥,负责端茶送水的小太监又没有及时送上茶水,端起御案上的茶就要喝起来。御案上的茶水给谁喝的?给慈禧喝的。还好奕訢及时发现就没有喝。没喝你至少要谢个罪啊,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对皇权的大不敬,要杀头的,可奕訢他高傲啊,他没有,他又继续滔滔不绝的讲下去,慈禧当然不乐意。更在辛酉政变后不久放出话来,说慈禧可以革他的官,革他的财,但就是不能革他的皇子身份(奕訢与咸丰奕詝都是道光帝的儿子)。呵呵,你说这奕訢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吧,邀功请赏,高傲自大实在不会是一个成熟的官场中人应该做的事,当你在尽情享用皇恩浩荡的同时,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才是你的当务之急。所以这个时候慈禧就不高兴了。她在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想搞掉奕訢。

这时候一个小人的出现,正中了慈禧的下怀。此人是谁?蔡寿棋。此人乃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因为他在这时候雪中送炭的向慈禧递了一本弹劾奕訢的奏折。按理说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想打倒当时权倾朝野如日中天的议政王,可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是此人深谙政治投机之术,知道慈禧在政权经营方面要比他奕訢更甚一筹,于是处心积虑的罗织奕訢罪名以博太后之欢。还终于真的被他找到了,什么?重奖汉人。我们知道,奕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可是立了大功的,但是这些功劳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他对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面积的重用。太平天国在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但是镇压他们的曾国藩等人却得到了重赏。蔡寿棋就是用这点做文章,给慈禧上的折子上明确说明了奕訢对汉人的重赏过头了,给汉人施以重职,像湖广总督什么的太大了,容易谋反,赏罚不当。

这满人就是好不容易才从汉人手上打下的大好江山,像如今这样大面积的启用汉人好像也是头一遭。纵观前几朝,用汉人的不是没有,但只是让汉人担当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官,真正掌握兵权的官员还都是得由满人来当,为什么?套用老毛的话就是“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嘛!~”如今你让曾国藩他们担任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他们虽说立了大功没错,但是你就能确定他们将来没有逆反之心么。所以蔡寿棋就特意迎合了慈禧要找奕訢茬的心理特点,递上奏折。估计这时的慈禧还想给奕訢个面子,提醒提醒他,但是偏偏这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慈禧火上浇油,坚定了要搞垮奕訢的决心。这天,慈禧召奕訢进宫见驾,然后告诉奕訢说有人参劾你。一般的臣子这时候肯定要跪地谢罪了,可奕訢他不,他瓮声瓮气的说,“谁呀”,因为奕訢认为自己做的可好了,怎么还有人要弹劾自己。慈禧更气了,她咬牙切齿的从嘴里蹦出了三个字:“蔡寿棋”。奕訢马上来了句“他不是好人”。慈禧一看奕訢如此不来事,不谢罪还敢还嘴,气得马上把奕訢给撵出去了。然后马上召见了一些大臣,叫他们去调查奕訢第二天回报结果,自己连夜拟了道上谕,把自己对奕訢的处理结果写了上去。

第二天向内阁通报了处理结果,那就是革去奕訢的一切官职。慈禧肯定认为,是啊,我革不了你的皇子身份,那我就革去你的其他所有,只保留你的皇子身份。而且向内阁通报也是有原因的。自从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机处就成了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一个机构。可这个时期军机处是归着奕訢管的,慈禧她怕啊,怕上谕到了军机处给压着不发怎么办,所以她要走内阁,让大家都知道。于是,就这样,短短三年,辛酉政变后仅仅三年,奕訢就体会到了从天上到底下的感受,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晓。也由此可见,政治斗争已经到了泯灭亲情泯灭人性的地步,多么惨烈~!

也许是慈禧发了善心,觉得这样做忒狠了点,也也许是朝廷百官的劝解起了作用吧,不久后慈禧又发了道圣旨,说恢复奕訢军机处行走的职位,但无论如何,议政王的头衔是不可能再恢复了。慈禧当时封给奕訢议政王的头衔也是有讲究的。当初多尔衮被称为摄政王,摄政王的权力就是可以处理一切朝政事务,等于就是没有加冕的皇帝。而奕訢的“议政王”,就是说你奕訢只有“议”,也就是参政议政的权力,而没有决策权。慈禧是如此的老谋深算,还在事情的发端就已经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了铺垫,着实厉害~!

其实我常常在想,如果当时道光帝立储不是立奕詝而立的是奕訢,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咸丰是一个政绩十分平庸的人,相比之下,一父同胞的奕訢就比较有头脑,并在多年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外国人船坚炮利,武器精良,并主张发展洋务运动以振兴中国。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容许任何的假设,任何的假设在沉郁的历史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刚进了《古道西风堂》网站,这是个现代人为了纪念奕訢而专门为他设立的网上纪念馆。给他祭酒点烛上香献花献月饼,已经有很多的网友在不断的给他送上节日的祝福。背景音乐很迟缓,很适合怀旧。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世事变幻无常,心里一直很惆怅,有想哭的感觉。可能因为音乐的原因吧,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正在写有关奕訢的文章又同时进入了他的纪念馆罢,反正感觉不好受。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够得到安息。

讲坛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读书心得体会心得5篇

开学体会心得体会参考5篇

森林体会心得体会5篇

老兵心得体会5篇

物业心得心得体会最新5篇

报表心得体会5篇

事故体会心得体会优秀5篇

青春体会心得体会模板5篇

就职心得体会5篇

见证心得体会优秀5篇

讲坛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