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书籍的多重层次,通过反复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增强组织能力,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篇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1

伟大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读一本好书,才能让自己的思想、知识甚至于内涵得到很大的提升。

我是个爱读书的女孩,我读过的各种好书中,只有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才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鲁迅先生的这本著作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包含了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更让我们了解到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

?朝花夕拾》中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相结合,也塑造了许许多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慈爱、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的父亲,不拘小节、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朴实勤劳的长妈妈,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衍太太等,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却还是范爱农。

范爱农是个耿直孤傲的爱国者,他在日本时与鲁迅相识,两人因电报争执相互憎恶,后来鲁迅回国后重新见到了落魄的范爱农,他们因一起喝酒成了好友。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革命后却又备受打击,受人排挤,既不能在黑暗的社会立足,内心非常痛苦,最终无法忍受,只得与这个社会妥协——跳河自杀了。

我喜欢这篇文章,可能是同情他的遭遇吧,但我却又觉得这篇文章中的范爱农有些像作者本人。耿直善良,备受排挤,这又何尝不是鲁迅先生的遭遇呢?但这样的社会风气也造就了鲁迅先生显微镜般的双眼,他的每篇文章中都含有批判和嘲讽。

从鲁迅先生的童年开始,就受到封建思想的压制,父亲在他兴冲冲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对他的童年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那段压抑而又沉闷的日子里,虽遇到了许多人生坎坷,但却又有对过去温馨的回忆。

在他长大后去日本留学,也因来自贫弱的中国而备受歧视。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处处细心的观察,造就了他对旧社会丑陋现象深刻的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鲁迅先生敏锐地抨击封建旧道德与旧制度。他揭露了中国当时落后的封建,揭露了那些会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伪孝、愚孝的民间故事,揭露了不务正业、“赶时髦”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揭露了草菅人命、谋财害命、甚至给开“死”药的庸医……,这些充满激昂愤慨的言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读了《朝花夕拾》,让我明白了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之后报效祖国。我们知道,只有努力上进,国家强盛,才能摆脱受欺压的命运。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2

?一遇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讲,课文下边的注释也总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3

童年的踪迹在我们和鲁迅的记忆中淡淡隐去,而今,我们却要继续追它那轻快而又沉重的步伐,走向光明的深处。

百草园,在鲁迅的笔下,仿佛充满了活力与快乐,可以想象鲁迅曾经是那么自由,那么快乐,脱离了尘世的喧嚣,不必再为生活发愁,不必再被那丁黑暗的时代所禁锢。然而,渐渐长大,时代渐渐变换,只有童年的欢乐慢慢消失在无穷无尽的书山学海中。我们也像鲁迅一样背上了沉重的书包,眼看着童年在风雨声中走远。

家长们!能否还给我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没有滚滚而来的学习和作业的童年。

鲁迅和我们一样憎恨的并不是家长,而是他们脑中的思想。曾听过一句话:没有兴趣,任何成功都显得苍白。

他们逼迫孩子,急于让孩子成才的渴望这时反倒变成了“帮倒忙”,一厢情愿的自信的以为这样可以帮到孩子,这也正是人类的缺点:过度的自信。

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当时家庭的结构,倒真有点像社会的结构。颇似清朝末期的“文字狱与君主专治。这更是封建社会的缺点与漏洞。

千千万万的“小家”组成了社会了这个大家。我认为这也是当时社会腐败的原因。当今的社会这样的情况有所缓解,但这样的情况还仍在出现,不能因为学习上的关系而耽误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加快追寻童年的步伐,而不是在这儿唏嘘长叹,过去的时光如清风,从手中流去,应当珍惜它,珍惜自己来之不易,一生只有一次的童年。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4

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间都是余香。初读时,你也许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细想来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谛,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亦如这本《朝花夕拾》,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信念。

?朝花夕拾》像细数鲁迅先生从年少发生的一些小故事,如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的事,父亲生病就医的事。。。。。。但细读下来并不是只有故事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想透过故事来揭露社会,揭露出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大众清醒。

站在这样的一个和平年代去看战争年代的鲁迅去看他的《朝花夕拾》,我觉得这书中满含着无奈。一场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却有些人醒了,他们希望让周围的人都能清醒然后一起逃出去,可周围的人却怎么也无法喊醒。鲁迅无疑是这早醒的人,他也想用他的文字使人们清醒,但这却收效甚微。

即使是这样,鲁迅先生却不愿意放弃,从《朝花夕拾》我看到更多的是信念。一种坚信着中国能够站立起来的信念,回顾往昔,也许会有那些恶象,会有那些在封建礼教中挣扎的人们,但这一切必然会过去,在那样的时代写出那样书的人必定有着坚定的信念。

和平年代的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也许与先辈们想要振兴中华有所不同,但我们必须有信念。信念是你可以一生坚守的东西,一生追求的东西。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必然会是一个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这必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从今时今日的我们身上,我们有看到信念吗?有人是有的,但大多数人身上是没有的。你没有自己坚信不移的东西,没有了指路标,你必然会迷路。最近总是看到无数多的少男少女自杀,仅因一些小事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反观在重症监护室中的一些病人,也许只有一口气支撑着,但他们仍在坚持着,这也许就是对生命的渴望,这就是信念。难道一定要等到那种时候,人的心底才会有信念吗?其实不然,信念是需要你确立的坚守的。

?朝花夕拾》中所传递的信念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明白了很多。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参悟出更多的道理,指引着更多的人在信念的光辉下不断前行。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5

我家书橱里有一本书——《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刚看到时,我被书名所吸引,一直想读一读,只是觉得年龄还小,怕自己读不懂,所以这事就一直搁着。直到今年暑假,我又看到了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拿起来看了。

书中让我记忆比较深的一篇作品是《腊叶》。深秋时节,作者绕庭前的枫树徘徊,忽而看见一片有着斑斓色泽的病叶,便把它摘下来,夹进刚买的书里。从而使这片病叶有幸没有和群叶一同飘散。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略带哀愁。“但今夜它却蜡黄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如今的枫叶已不像去年那般有着斑斓的色泽了,颜色也是蜡黄的了。“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这赏玩秋叶的闲余。”从去年到今年,短短一年,作者的变化竟如此之大。作者似乎是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改变了太多原本美好的东西。

“雪是雨的精魂。”作者在《雪》中这样比喻到。江南的雪,隐约着青春的气息。花呀,蜜蜂呀,蝴蝶呀,堆罗汉的孩子呀,使得这雪景有了绚丽的生机更加令人难忘。“在晴天之下,旋风呼来,便蓬勃奋起,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着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是啊,这就是雪,更是雨的精魂!读到这段文字,我觉得体内沉睡的细胞似乎重又苏醒,正要带领我去拼搏!

?朝花夕拾》,我觉得它就是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学,它带给了我思想上乃至精神上的鞭策。读完它,读懂它,我似乎对人生的意义变得更加明白,更加透明了。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6

对于鲁迅,我从不陌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他的书籍,《狂人日记》,《呐喊》等。鲁迅的成功在于他对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往事的回忆,对社会的批判,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朝花夕拾》以朴实的文笔,写真挚的情感,还有无奈的伤感。《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所写的唯一的回忆性散文集,这本书是鲁迅所作回忆性散文的结集,共十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

细细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了作者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表现作者对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鲁迅的童年是在百草园中度过,百草园中的生活自由自在。有黄蜂的陪伴,低唱的油蛉,覆盆子等。冬天的时候还能去捕鸟。这种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的心理。让人难以忘怀。对作者来说去书塾读书失去了在百草园中的那份自由,所以他对旧社会的书塾充满了不满情绪。

在作者的.笔墨下,普遍地写了保姆“长妈妈”她虽然愚昧迷信,但是却有着朴实,善良的一面。在《阿长和三海经》中,长妈妈把“我”的银鼠弄死了,作者对她有怨恨,可当“我”想要《三海经》时,长妈妈却愿意为“我”跑很长的路去买来,之后对她的怨恨也就没有了,阿长离开人世,作者希望仁厚的地母能永安她的灵魂,表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鲁迅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同样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可他却看出了那一番与众不同,在作者的眼中一切感受是那么天真烂漫,很亲切,很温暖,可是社会不同,当时的社会很残酷,生活被压迫,人们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无奈。现在社会改变了,我们应该珍惜。席慕容说过:“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在于它的无邪和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青春本是无悔。”所以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梦想,珍惜自己的韶华,掌握自己的命运。

蓦然回首,童年已逝去,让我们一起体会《朝花夕拾》吧,会感到韵味无穷。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篇7

?朝花夕拾》是我无意间读到的一本书,但是它却成功地吸收了我,这本书不像是在“看”反而是在“听”。如同有一位朋友在与你侃侃而谈。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于1926年的回忆性散文集,它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朝花夕拾》共收录了十篇作品,有描写对猫的仇恨的《狗·猫·鼠》;追忆保姆阿长的《阿长与山海经》;批评封建老道的《二十四孝图》;揭露封建家长制阴暗面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全都的《无常》;回忆自己童年趣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鞭笞旧时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刻画心术不正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缅怀日本老师的《藤野先生》;怀念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范爱农》。

最让我喜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小的百草园。百草园虽然只有小小的一块地方,但却充满了情趣。

幼时的鲁迅时常到泥墙根去抓蟋蟀,常常拔起何首乌那接连不断的根,为贪嘴而去摘那带刺却又酸的覆盆子。童心总是充满无穷无尽的好奇与深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园带给他无尽的快乐,幼嫩的心灵也因此而透亮。

而《狗·猫·鼠》中那只小小的却十分迷人的隐鼠是鲁迅小时的“墨猴”,时常陪伴在他左右,带给了他无穷的乐趣,家里人也十分喜爱它。面长妈妈却“误”将它踩死,还骗他说被猫给捉去了。

?父亲的病》写了旧时的庸医治人,因而医死了鲁迅的父亲。鲁迅用《父亲的病》来表达他对庸医的痛恨与厌恶。

我认为《朝花夕拾》较为适合在社会中拦的青年们,因为它写出了鲁迅当时内心的感受,令人可以释放内心中的感受。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6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推荐8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最新6篇

朝花夕拾猫读后感200字5篇

朝花夕拾猫读后感300字5篇

朝花夕拾读后心得8篇

花夕拾读后感精选5篇

花夕拾读后感模板8篇

花夕拾读后感优质8篇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