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中适当使用排比句式,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我们可以在读后感中谈谈书籍对我们生活的启示与影响,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卡尔威特读后感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1
看完《卡尔威特的》这本书,自己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的是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低智商的儿子成为天才的方法,注重的是家庭,早期,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但孩子还有很多时间是在幼儿园或学校度过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也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好孩子。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我们也一直在提倡"快乐教学"。使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呵护下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使孩子不仅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而且使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卫生习惯,也是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经过营养和体能两方面的精心培育,卡尔从出生时体弱多病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其实卡尔威特成功的经验从根本上是两条。一,家长素质高,家庭氛围好;二,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素质,而不是为了应试。读过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觉到不仅仅是因为卡尔威特的聪明和天分,更多的还是卡尔威特的人格和品德,是老卡尔威特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神童"不仅仅是因为具有很高的智慧,有很高的学问,更重要的是由各种良好的习惯、会与人友好相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真正的"神童"应该是快乐而健康的。一个人的童年时其实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儿童期的重要性时非常必要的,另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父母的知识和认识对孩子向哪方面发展,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2
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憨伐封和莩古凤汰脯咯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着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早期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早期的数学?还是早期的才艺?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3
今天,好不容易坐在电脑前构思如何写这篇读后感时,首先感到的就是内疚:1、其实我并没有逐字逐句地把《卡尔·威特的全书》这本书读完,2、要不是女儿三番四次的催促,可能这篇读后感也还是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卡尔·威特的读后感。这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家长在子女上的通病——一个借口:忙。诚如,当今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甚至生存压力:物价涨了、失业率提高了、唐山又余震了……,被什么cpi、ppi、imf等等搅得焦头烂额,但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到底都在忙啥、又为啥而忙,说大了去是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说小了呢是为了家庭幸福,但我最近时常在想,这些未来、这些幸福都体现在哪里……
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有许多的感悟、启发甚至是共鸣,写下这段文字,也谈不上什么读后感,只是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这些年来在孩子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1、营造好的环境。孩子天性好动,容易被身边事物影响或干扰,在潜移默化中,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会起到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生活环境、交友环境这些大的方面自不必说,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小到她的书桌,每次学习或做作业前必须整理干净,桌面上只能摆放与准备做的事情有关的书本和文具;
2、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些好的辞藻必须要善于组织、一个好的想法必须要善于表达,所以冯然从三岁就开始的讲故事训练,对她在这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以说是大有裨益;
3、培养兴趣,顺势而为。有意识地让她从小接触身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事物,如绘画、书法、乐器、舞蹈……,在接触中逐步培养兴趣,并注意日后兴趣的维护(如表扬、支持、参与等),也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来(特别是上学后),每个周末基本都是在各种兴趣班间奔忙,我们作为家长有时也觉得她很苦、怕她太累,特别是舞蹈训练的那个苦劲(其实这也能锻炼她吃苦耐劳的能力),跟她商量劝她不要学那么多了,还老大不乐意的,后经过观察,在这些训练班里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其实她也很快乐,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她的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想到这,我们也就作罢了,读后感《卡尔·威特的读后感》。也正是这些兴趣,陪伴着她一路健康、充实地走来,并在以上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次她用开玩笑的口吻跟我说:我现在的小伙伴那么多,假如长大后没工作要去买菜的话,客户不少呢。瞧她说的)。
4、身体力行。正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冯然平常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拖拉、时间观念差,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就拿这篇读后感来说,我刚才吃晚饭时很认真地对她讲:爸爸答应过你元旦前写完,今天晚上就算不睡觉都一定要完成,结果刚刚在楼下等她拿书去上英语课时,她下楼后跟我说:爸爸,我确实太急了,上了趟厕所耽误了点时间,对不起。你们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太啰嗦了,打字又慢,打着打着又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我觉得,孩子的是一门学科,里面确实太有学问了,看了《卡尔·威特的全书》后,很有同感,平时脑子里有很多构想、很多愿望都没能一一实施,或者开了个头却不能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很羡慕老卡尔·威特有那么的有时间、更敬佩他有那么大的毅力来陪伴、他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个借口。一有想法,do it!毕竟,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讶异中快速地成长。
同时,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持有不同的看法:1、童趣不会因为没有同伴而失去。我认为,没有同伴的童年当然也可以很快乐,但绝对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没有同伴的孩子很容易会产生孤僻、自大、沟通有障碍、低情商等一系列问题。2、几乎不给卡尔买玩具。本人认为,能经常投身于大自然接触其中的花草树木、人间万物当然最好,但作为目前我们的孩子,一方面,身居混凝土深林之中,再加上父母条件的不允许;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的孩子面对的毕竟还是应试,他们得面对升学、就业,这些愿望不见得都能实现。玩具,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洋娃娃,里面积淀了他们不少童年的幻想和快乐,在玩耍中通过观察学会了想象、通过角色转换初尝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艰辛。只是不要让孩子沉迷,不要让玩具成为他们的唯一。
开卷有益,以上是个人对《卡尔·威特的全书》之所得及育儿之浅见,不足为鉴。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4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卡尔·威特的》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原因有很多,最大的恐怕还是懒惰吧。这个暑假,在儿子的影响下,我终于耐心地读完了整本书,还做了两万多字的摘录。掩卷沉思,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家庭对孩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在书中,老卡尔向我们叙述了自己是如何把一个智商平平,甚至还有些痴呆的儿子成一个天才的。因为他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有限。”而爱尔维修也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想这些观点足以让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满怀信心地自己的孩子了,因为你的孩子同样可以成功。但是,卡尔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肯定有他独到的地方。这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母亲的地位不可替代
卡尔说:“母亲的对孩子极为重要,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的伟人往往有一个善于孩子的母亲。”这让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不辞辛劳地把家搬迁了三次,直到搬至一所学校旁边才住下。而我最近也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纷纷西飞的韩国“野天鹅”》,讲述了韩国的妈妈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远赴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英语国家,沉溺于子女的之中,而那些孩子也确实学有所成。当然这些都只是大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言传身教,作为母亲,在关注孩子健康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卡尔还说:“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在孩子的过程中,母亲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者的重担。
二、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正确孩子的方法首先是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也曾错误的以为,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就积极地满足他(或她),而一旦孩子失去了兴趣,我们也就不再去坚持,美其名曰: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嘛。其实不然,老卡尔所说的是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也就是说这兴趣也许是孩子本身就有的,但要知道孩子毕竟年幼,他(或她)又怎能辨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对自己的将来有用的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旁边进行指点和帮助,在孩子兴趣不大的情况下唤起他(或她)的兴趣,从而最终成为自己的兴趣。
比如在孩子的兴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不过应特别注意书的选择,一个人喜好什么样的书,往往决定于他第一次读的是什么书,而且幼年时期读的书往往能左右这个人的一生。那么,假如孩子没有读书的兴趣,我们就让他去了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唤起孩子读书的兴趣。老卡尔是这样做的:孩子们最喜欢听人讲故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我发现讲故事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能够成为引导孩子看更多书的桥梁。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绘声绘色,运用夸张的表情、形象生动的语言,并辅之以变幻不定的手势,甚至有时候站起来模仿故事人物的身形以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儿子听得如痴如醉,常常也禁不住跟着我手舞足蹈。但我总是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就打住,并告诉儿子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中,鼓励他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所以说,小卡尔爱读书的兴趣就是这样被激发的,而我们需要为孩子做的就是像老卡尔那样,使出浑身的解数让孩子对某事产生巨大的兴趣,特别是读书的兴趣,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三、讲故事的方法最有效
在对孩子的中,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因为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对故事也就情有独钟,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他们都是最安静的时候,小眼睛睁得大大的,就连平时最忙碌的小手也停下来了,有时你稍微有所停顿,他可能马上就催着你往下讲,那股认真劲儿无懈可击。因此,老卡尔建议我们在教孩子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时,不要进行空洞地说教,可以编故事说给孩子听,让他们在故事的情境中明确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从而学会做人、做事,形成美好的心灵,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也就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5
在暑期中,我细读了《卡尔·威特的》这一书,看过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威特是一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于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从出生到5岁的。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看完《卡尔。威特的》后,使我明白了后天的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一向认为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得多,更何况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老卡尔对孩子的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前、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良好的方式,从而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教师也应采纳老卡尔的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上,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中都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
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低智商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要给与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他必然会有他的闪光点。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奠定下了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愿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能够像小卡尔一样健康成长。
卡尔威特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