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影片积极思想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撰写观后感,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冲突与和解,激发思考的深度,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大闹天竺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闹天竺观后感篇1
昨天看完《大闹天竺》,周围的观众甚至还没有等到四位主创演唱片尾曲,就已经急急忙离场了。
只有我一个人与两位打扫卫生的大妈一起坚持看完了黄渤的彩蛋,以及最后那些拍摄的穿帮花絮。
实际上,看到那些穿帮视频,我倒是有些同情王宝强,感觉确实不容易,一边导一边演,是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而且,你能看出来,他在现场还是很拼,很努力的。
只可惜,拍电影不是扛大包,没办法按力气计件。不是说你有多努力,付出多少心血,你的电影就一定能好看。
而不管春节档如何争吵不休,《大闹天竺》却始终在几个片子里评分垫底,坐定了这个档期最差,估计也很难翻身了。
不光豆瓣,就算猫眼,同样是本片最低,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这片确实很差劲,方方面面的差劲除了投资大点,挤到了春节档,其实没有任何值得说的地方。国内每年都有n部这样的烂喜剧,估计你们看都看不到,只不过这部投资大些罢了。
前阵子看直播,正好在放《大闹天竺》的发布会,先是大老板在台上一通洗nao,然后请上导演宝强,读了一封信,讲了讲他的初心与电影梦。语气很真诚,也提到了导演梦。
我相信,那都是他的心里话。只可惜,愿望是美好的,但导演还真不是谁都能当,也不是谁都能当得好。
写它可能还需要点天赋,需要点悟性,需要点……
当下国内电影市场好,钱多项目少,拍电影确实容易,这两年已经见识了各种跨行做导演的事。其实导演嘛,有什么难的,只要团队配置得好,各部门都给你准备上,只是喊个开麦啦,再喊个卡,照样可以当导演。
只不过,那样的导演,就很难有好作品了。
而作为演员这种自己就是资源的,转行做导演更是非常方便。而这几年,做导演或者准备做导演的演员不知有多少,成功的也不是没有,包括本片模仿的《泰》,不也是大卖。当年香港和好莱坞,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萨利机长》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拿奥斯卡之前不也是西部片偶像,还有《血战钢锯岭》的梅尔吉普森,也是80年代的代表硬汉。
从来没有歧视演员转行导演。在众多行业里,演员转导演其实挺方便的,起码能保证戏好看,不会太闷,毕竟表演这块不用操心。
但是,并不是说,谁都能转行做导演,或者说,谁做导演都能成。这东西,还是要看自己。
实际上,《大闹天竺》是有一定保障的项目,当初的《泰》大获成功,几位主演也都迅速成为国内一线。《大闹天竺》其实就是套用了《泰》的模式,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印”,包括编剧也是《泰》《港》而大热的束焕。
剧情设置是老的套路,公路片的模式,白客与宝强搭档上演印度大冒险,一路爆笑经历之后,增进了感情,实现了目标,大团圆结局。无论外在的花招怎么变化,核心其实就是这个,非常套路的公路片模式。
虽然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岳云鹏和柳岩,搞成四人组,去迎合西游记师徒四人的设定,但核心一直没变。
另外,不知道故事怎么设定的,岳云鹏与柳岩这条线基本是废线,基本也没参与到主线剧情里,也没什么意思,大概只是讲了几个冷笑话,就莫名其妙搞到一起了,还多了条爱情线,特别离奇。
实际上,《大闹天竺》整部片子,也基本都是这样的问题,整个故事混乱又奇怪,设计的矛盾也没有一处是合理的。
可以跟当初的《泰》对比一下,《泰》起码会针对最终的目标,设计持续的障碍,逼着两个主角一路闯关,螺旋前进。而《大闹天竺》就好像小孩子胡闹一样,似乎也没什么真正的障碍给到两个人,反正大家就在那瞎胡来打发时间。
甚至,我现在仍记得几年前《泰》中的很多剧情和细节,但是几个小时前看过的《大闹天竺》,却基本什么也想不起来,因为感觉也没什么情节。
很多时候,角色做的事情未必是必要的,而做了之后,对他们的目标也没什么影响,那设计这些环节又有什么用呢?
电影展示出的更像是创作者的恶趣味,就好像那两个智障一样的杀手,放屁辣眼睛这种烂梗,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所谓笑点。也许,主创是想将笑点下沉到更边缘的市县吧。坦白说,以我看这么久的快手经验,这里很多笑话,都不如那些农村小孩拍的自制搞笑视频有趣,虽然人家那东西粗糙,起码还是有设计过的。
王宝强是个很有喜感的演员,也确实出演过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喜剧角色,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能拍好喜剧。起码从这一部,你能感觉到,他对喜剧的理解还是装疯卖傻哈哈哈的东西。
当然,难以理解的还有西游梗,这真是全片特别莫名其妙的一个地方。甚至在最后,还专门请到了六小龄童客串,这估计也只是在帮导演自己还愿吧,其实没有任何用处。
总之,《大闹天竺》基本就是当下这个畸形电影市场的畸形产物,急功近利与赶快捞钱的心态,让那些原本还未准备好当导演,或者并不适合当导演的人,被一群谎言与忽悠架起来,成了导演,也就有了一部又一部烂片。
暂时,应该还没有尽头。
大闹天竺观后感篇2
电影《大闹天竺》你可以看做是一部公路片,然后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在路上发生了很多趣闻。这就是电影的大概内容,虽然很多人不喜欢王宝强也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其实这是王宝强处女座,因此王宝强注入了大量的自己的想法和私活。可以说王宝强通过这部电影实现了自己的很多梦想。
在电影的宣传片里,王宝强就曾说过,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可以拍一部关于功夫的电影。
我们都知道王宝强是因为看到李连杰《少林寺》才去了少林寺。他的梦想不是当和尚,而是学功夫拍电影。二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从《大闹天竺》里就可以看出太多太多王宝强的这种梦想的实现。
首先,王宝强自己在这里面是一个武功高手。他负责保护白客去天竺取遗嘱。一路上他都是在打打杀杀。
其次,其实这就是一部变相的《西游记》,里面王宝强叫武空,白客叫唐森,岳云鹏叫朱天鹏,柳岩叫吴静。这不就是标准的唐僧师徒四人吗?然后电影的目的是去一个地方取遗嘱,这不就是一行人去取经吗?以及里面要杀唐僧的人从扮相上看就是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
还有在纱丽厂那场打斗,所有人都吊着布垂下来,这像极了《西游记》里的蜘蛛精。
除了剧情和人物的模仿以外,最后王宝强的父亲居然是六小龄童扮演的。而且在电影的结尾,他们是在花果山,直接把《西游记》的画面嫁接过来,还把六小龄童请出来,然后王宝强跟着他一起走了。
所以,说到底这就是王宝强自己的一部个人作品,他有太多自己的梦想,全部通过这部电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不管电影如何,从这个角度看,王宝强是成功了。至少人家儿时的梦想实现了,谁小时候还没有个成为英雄的想法,可是又有几个人去通过努力实现了?
大闹天竺观后感篇3
我看了今年来的第一部电影,同时也是王宝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大闹天竺》。看网评有很多不足,但是我的感慨还是蛮多的。
?大闹天竺》主要讲了:“唐宝”公司的老板死了。临死前,给了自己的儿子唐森一封信,让他在穷小子武空的陪伴下去印度取遗嘱,一路上遭遇了为抢夺遗产的唐森的叔叔派出的各路高手的.追杀。同时,也结识了好色,自恋却忠诚的朱天鹏和漂亮、性感、重情重义的富家女吴静。四人结盟化友,一路上披荆斩棘,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找到了传遗训的人,发现此人原来就是武空的爸爸——齐天大圣孙悟空。后来四人随武空的爸爸住进了花果山的故事。
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武空那一颗坚强执着的心。在电影中,虽然他的弟弟不见了,爸爸也不在身边,他只能住在破旧的小屋里,整日与猴为伴。并且宁死也不让拆小屋,目的是为了等失散的弟弟回来能找到家。他一直都坚信弟弟还活着,并且会回来找他。这样坚强不屈的人,生活最终给了他想要的丰厚回报。反观现实生活中的王宝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20__年,他虽然经历了婚姻失败,家庭破裂的双重打击,可他还是努力,坚强地奋斗着,最终谱写了《大闹天竺》这样一部如此有趣感人的电影。给那些以前瞧不起他的人抛出了个重磅炸弹。让“王宝强”这个名字在导演行业中如群星一般闪烁着。
在现实生活的社会中也一样,有些能力差不多的人,做同一件事,懦弱的人会知难而退,最终一事无成,被社会所淘汰。而坚强的人,总会迎难而上,最终欣赏到了风雨后的彩虹!
看完《大闹天竺》这部电影,让我对王宝强有了新的认识,更让我明白了生活没有平坦的大道,但只要我们学会坚强地去面对,最终会铲除路上的荆棘,到达自己理想的巅峰!
大闹天竺观后感篇4
大年初三上午,漫无目的的到了电影院,在《大闹天竺》和《西游降魔》间进行了一下选择,很快选择了《大闹天竺》,因为选择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场次时间比较合适”,等了十几分钟就进场了,观影的人还挺多,我们坐的都是最偏的位置了。
整个观影过程比较和谐,场内时不时的爆出笑声,我则完全放空自己,抱着“就是来看喜剧片”的心态,一点也没吝啬自己的笑声。
我觉得还是讲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毕竟首尾呼应了,挖的坑不管深浅,都算填上了(严重鄙视只挖不填的作品),算是给了观众的好奇心一个了断,其中的寓意和影射还算合理,比较高潮的笑点我觉得就是“骑摩托时一人突变多人”,恰当的展示了印度的异域文化,其中的无厘头细节也没有让我犯不舒服的“尴尬癌”,毕竟当年星爷的无厘头式太过经典,时至今日他人的无厘头式并不要求超越,观众能笑且不尴尬已然算是佳作了,此外“囧途”的情节观众也是比较熟悉了,本片的细节和逻辑没有硬伤,我觉得宝宝的首秀应该是合格的!
粗略的浏览了一下影评,豆瓣分数不高,口碑很一般,忽然觉得在这个大年的假期里,没有出门游玩靠电影娱乐自己的观众是不是都把宝宝的《大闹天竺》当个事来对待了呢?比如我这个看完电影从不写影评的人,都把自己的”处女作“献给了宝宝,观影的人是不是都在拭目以待当年的这个农村走出的憨厚“傻根”在经历了妻子的不忠、经纪人的背叛后是否能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呢?大家仿佛是带着一种套路般的情绪去看这部电影的,结果发现这部喜剧片并没有“震撼”到心灵,便开始了各种“专业的”、“高深的”的评论了,但其实我们是不是应该以观看新人导演王宝强的影片的心态会感觉更好呢?会感觉这个贺岁还算合格呢?
其中好笑的一个影评说:看“大闹天竺”时,某些一线城市的影厅一次笑声都没有,但在国内二三线一些影厅里,全场笑成一片。若真如此我倒觉得宝宝的大方向还是对的——接地气啊!毕竟是喜剧,一次没笑的观众的水平实在是太高了,估计斯皮尔伯格也拯救不了啊,何必难为宝宝呢?全国占多数的还是二三线啊,那些一线城市的“高大上”们的专业就是批判啊,左右都是批还是舍弃小众,面向大众吧!
大闹天竺观后感篇5
新年档上映了三部片子,昨天看了韩寒的《乘风破浪》和王宝强的《大闹天竺》,看完后却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但影评还是要做的,就先从《大闹天竺》开始吧。
影评系列总是要先说说看点,主要的看点……应该是演员阵容,王宝强,白客,岳云鹏,柳岩、黄渤等。嗯,其次……王宝强确实是很卖力的在演出……然后……我们先说其他的话题吧。
通常来说,一部喜剧评价它的好坏,有许多因素,但首要的是决定性的,那就是观众笑了没有。虽然从王宝强怒吃辣椒,岳云鹏被踩,白客装疯卖傻这些段落,我能够非常肯定的王宝强导演以及所有的主创,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让观众笑,但这个努力的结果确实有点尴尬的。说完全没有笑也不至于,比如岳云鹏出场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笑了,但当他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演之后,观众的笑声反而少了,倒真让人有点疑惑。我想起来大学时代我有一个会弹吉他的室友a,他弹唱了一首曲子大家鼓掌。室友b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他跑过去拨了几下吉他的弦,嘣嘣嘣响了几声,然后他说,这吉他还真好啊,你看随便拨几下声音就这么好听。然后大家就陷入沉默了……
这个是结果,分析一下这样的原因。感觉浮夸,可能是最明显的。比如通常来说,因为愚蠢或者偏执产生的痛苦,是常见的'搞笑元素。但是如果要让观众因为角色的痛苦笑出来,就需要给时间或者故事让他们代入角色,还需要让观众觉得他们当时的决定是他们当下性格的可信选择。可是,这里面的角色总是做一些超过自己应有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为搞笑而故意做出种.种夸张的行动。比如把白客锁在箱子里面,本身是一个搞笑的点子,但是王宝强当时明明还有其他更多的选择,却一定要这么做,就让人觉得出戏了。
此外,本剧情绪流也是过度饱满,每个片段都想着要搞笑,但却用力过猛,没有给出足够时间酝酿角色的代入感,也没有时间舒缓情绪。甚至,连讲故事的时间都不够,这也导致叙事跳跃不连贯的问题。从镜头角度来看,每个镜头的运动都非常多,但却缺少节奏的变化,颜色也都非常鲜艳,却至始至终没有让眼睛喘息的时候,所以整片看下来非常累。黄渤的扮相更是有点刷新我的审美的下限了,感觉这种化妆已经不是搞笑,而是恶俗了。看电影的时候,周围的孩子们多次提出好累,什么时候才能完,要求家长带他们离场。这或许也是节奏问题的另一个证明吧。
这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导演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自信和定力不够。正因为如此,才想着把各种猛料往上加,直到做成了这样的片子。其实,从演员到导演,知识结构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导演可不光是怎么指导表演,还要考虑剧本摄影美术甚至工期等各种元素,要为银幕上出现的一切负责。而这个片子的感觉是,王宝强导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习。只是因为去年那个新闻,王宝强首次执导的这个电影获得如此空前的火热与关注,其实超过了它所应该有的。影片票房很可能不低,但长远来看对王宝强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整个故事借鉴西游记的结构与人物,不过这个并没有看出对故事或者有任何帮助。当然,影片也看不出有什么。这倒没什么,毕竟这些没有版权。但结尾很奇怪的对六小龄童的致敬,却让人内心觉得不大合适。主要是他本人在片中只是饰演一个苦行僧,突然间变身孙悟空,从电影故事突然跳出到现实,但又保持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最后还拉着武空往山上飞,真有点分分钟出戏的感觉。
大闹天竺观后感篇6
含着一口热血看完了《大闹天竺》,竟无语凝噎,我可能看了一场假电影,竟然找不到一句可以夸赞的地方。大概停顿了3秒捋一下剧情,居然是一片空白,这部套用西游壳子的电影拍的如此不留痕迹,唯一惊喜是最后的彩蛋,为致敬六小龄童而出现的齐天大圣归来花果山这段镜头,熟悉的音乐响起瞬间百感交集。猴年春晚六小龄童没能登上春晚舞台,在这部电影里客串了一把,出现的时间很短也是出尽风头,似乎前面99%的剧情铺垫就为了最后的升华,当然也圆了王宝强的童年梦想,不只是执着武术少林求学的功夫梦,更是一个演孙悟空的梦,连带着唤醒观众们的西游情怀。
每个人都有一个导演梦,却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转型成为一名好导演,即便是有过很多经典角色的好演员,演而优则导的定律并不普适。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赋和99%的汗水,但这1%的天赋比那99%的汗水还重要。暂时无法评判王宝强的导演天赋,但从这部处女作来看,他对喜剧的认知还停留在表情动作的阶段,除了一路上的打闹搞笑抖包袱,实在看不出影片的精神内核,结构与叙事也显得僵硬杂乱,像是古人堆砌辞藻强行凑出一篇锦绣文章,除了好笑似乎找不到别的内涵,我想王宝强对电影的追求也不局限于此。张艺谋、冯小刚都在演艺圈拿过影帝,他们的标签始终是一名导演,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卖飞起,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还是演员,跨行跨界玩的风生水起的充要前提是有天赋,诚然王宝强确实是一名敬业拼搏的好演员。
?大闹天竺》本身是一部公路片,拍摄套路脱胎于徐峥的《泰囧》,异域风情、语言不通、人在囧途是几个重要卖点,印度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同样的东方古老文明和人口大国,和我们确实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自然引出啼笑皆非的故事。沾着西游记的光,如武空、唐森、盛唐集团、金角银角杀手、花果山一样的小楼,试图还原一款西游记的现代版,将西天取经的故事变成了找遗嘱继承财产的行程,妖魔鬼怪的打斗拦截也转化为杀手们的觊觎追杀和文化不通的误会冲突,用金钱、暴力、阴谋来架构一个新的世界脉络,只是角色们的智商都有点欠费,不是笨手笨脚就是傻头傻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笑料百出,至少在搞笑这一块做的`还算凑合,就像赵本山后期的小品,尽管立意和笑点为人诟病,又是乏善可陈的大环境下的一道好菜。
徐峥驾驭影片的能力在《人在囧途》、《泰囧》和《港囧》都得到了票房与口碑的检验,荒诞背后总是折射出温馨与感动,在脑子里留存一丝暖意。《大闹天竺》却不得其法,只模仿了身形而忽略了神髓,豆瓣评分3.9分简直是啪啪打脸,是同期5部贺岁档影片的最低分,评价也是一边倒的差评,用16年形容王宝强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观影感受:宝宝心里苦啊。马蓉事件将王宝强推上了2016年百度指数曝光率最高的明星,从傻根、许三多等角色积攒下的口碑与人气,让大家都惊呼:心疼宝宝,也希望他从阴影走出重新站起,对《大闹天竺》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所谓站得越高摔得越狠,尽管票房还在走高,《大闹天竺》的水已经深不可测,白客与王宝强的混搭造型已经够杀马特,还有岳云鹏在装傻柳岩在露肉,我还是没有弄清他俩存在的意思,以上不是越南的洗剪吹,也不是中国的非主流,而是印度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真想给他们全打码。
大闹天竺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