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分享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阅读氛围,鼓励更多人去体验书籍的魅力,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该力求做到真实、诚恳和独特,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散文精选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散文精选读后感篇1
暑假期间,我津津有味地阅读了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书中的故事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领会到昆虫世界的多姿多彩,也了解到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一些趣事。
?昆虫记》重点讲的是各种蜘蛛。比如:黑肚皮的塔兰图拉毒蛛,虎纹园蛛,狼蛛,蟹蛛,园蛛等,尤其是园蛛,法布尔精细的写出了园蛛结网,园蛛的网很有粘性,园蛛的配偶和园蛛捕猎的方法。看了这些故事后,让我在昆虫的知识上迈进了一大步。
我叹服那神秘的大自然,更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他为探索真理而投入毕生心血,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世界的神奇和美妙,也感受到了昆虫与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同时我佩服法布尔对事物的如此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他的超凡的文学水平及表达能力。我想,如果他只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没有超好的文学水平和表达能力,写出来的《昆虫记》就没有这么多青少年喜欢去阅读。反之,如果他没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只有超好的文学水平,也就写不出如此真实科学的《昆虫记》。
通过阅读《昆虫记》,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要对社会有伟大的贡献,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等等。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从这些方面好好地培养自己。
不过,我发现这本书也有不足的地方,记得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过,蜘蛛不属于昆虫类,而是蛛形类。我想可能是因为法布尔所处的那个年代,昆虫的分类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把蜘蛛看成是昆虫了。如果编者在文章的前面做个说明,就不会误导一大批的读者,到现在仍然把各种蜘蛛看成是昆虫。当然,这一点并不会影响我对法布尔的崇拜,对《昆虫记》的喜欢。
散文精选读后感篇2
?一一风荷举》是作者张晓风亲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所出版的十四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共计十八万余字,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既是张晓风的散文精粹本,又是一本读者期待已久的珍品。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以散文成名,一九七七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评家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九十年代张晓风散文作品在大陆出版,好评如潮,多次再版。张晓风著有散文、小说及戏剧著作三四十种,曾翻译成各种文字。 我是被《风荷举》封面上的文字所吸引才带她回家的。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那么柔柔的,如春日的细雨一下就拔动了心上的那根弦,一丝小小的温馨就在此时溢满心中。 没有多少的闲时坐下来专门读书,读《风荷举》也是断断续续,午后小憩,晚间饭后拿出来翻读两页,然后心在这其间收获宁静,收获感动,收获安祥,日间的烦燥便也少了几分。 晓风是个善感的人,可是字里行间却并不多愁,她因为春天的一朵花开而去怜惜万物,因为一块石头而念想故土,或者因为孩子的一个动作而心生期望……呵,这样的感动太多,她总是能带你在生活之中发现一切的美好,读她的书当是享受。 我看书,听歌,观影是不关心作者,歌者,导演,只想简单的享受其间的美好和感动,不过我却从《风荷举》中认识了晓风,她应该是一个老师,是一个国文老师,一个热爱家、国和学生的国文老师。
我第一次去百度了一本书的作者: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名符其实。 喜欢她的字,也喜欢她。
散文精选读后感篇3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有写人的、有写季节的、有写景的、还有写游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匆匆》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与我谈话,这篇文章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文章虽然没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字眼,但从文章里举的例子和反问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爷爷在向我们说明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间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样流走;抓住了,向黄金一样珍贵。可见,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谚语也充分体现了时间是用金子买不到的,无论你多有钱,没有了时间,也会慢慢老去,那么,那些钱能干什么呢?时间是无价的,可以说,时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与别的东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费它,弹指一瞬间,它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人生只是短短几个春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它,难道要让时间白白的从你身边流逝吗?时间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两个人,一个碌碌无为,到后来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一个艰辛劳作,换来得是累累硕果,他们的人生闪烁着耀眼光彩。
朋友,从现在开始,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让我们一起做时间的主人,好好的驾驭它!
散文精选读后感篇4
一张轮椅,一个青年,一位母亲,一段亲情,一种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我最初理解的《我与地坛》。后来,我每每夜起,翻开这本书,我开始为作者的痛苦遭遇而惋叹,开始为作者母亲而担忧、心痛,以至于开始思索人生。
作者史铁生,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候,迎来了命运的玩笑:失去了双腿,终日只能以轮椅为伴。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他找到并来到了地坛,也不妨说是地坛选择了他。从此,他成了那个园子里一切的见证者,而那个园子也成了他灵魂唯一的住所。
有人说,《我与地坛》是一部极富悲情色彩的作品,但我从中更多的看到得是一种力量,一种爱。作者的执著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了双腿的他曾在年少时有过失落和暴躁,但他从无一日间断地来到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而平静、释怀以及看淡了一切。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后来的人生中从阴霾中“站”起来。而观如今,我们衣食无忧,可遇到一丁点的挫折就怨天尤人,哭天喊地。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作者的精神吗?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憾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带来了他痛苦的青春,也就注定了他母亲痛苦且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她没有终日以泪洗面,而是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独自忍受煎熬。这也无异于给自己判了死刑。也许作者是以现在的成就来告慰母亲的再天之灵,可昔人已故,只能追悔莫及。再看看我们现在,一个个孩子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爱来胡作非为。时不时对父母呼来唤去,毫无半点感恩之心,羊都有跪乳之恩,鸦亦有反哺之义。朋友们,醒醒啊,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作者的博爱感染着我,虽然作者自身残废,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怎么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爱,他怎么能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化,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的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细心的观察这一切,用心的记录这一切。
而如何才能拥有爱,懂得爱,我以为爱由心生,爱的源头来自于心底。所以让我们学着接受爱,也学着去爱身边的人
散文精选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学完这课后,在深深的(多余)陶醉之余,我还感受颇多。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观察他身边的春色。大到山、水、太阳,小到花草、鸟儿,甚至连本无色无味无形的风,在他的笔下都如富有感情的人一般,(读罢不能不令人叹服)。我们仿佛忘记了窗外呼啸的北风,来到了富满生机的春的世界。
春的生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这都不是让我感受最多的。而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那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文中每个句子、每个词、每个字都揉进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他是用一颗阳光、积极、充满活力的心去观察这些景物的。他的心情是那么明朗!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那些总是抱怨的人。他们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领导,抱怨邻居。仿佛他是这个世上最悲惨、最不如意的人。但和朋友一交流,却发现大家都不过如此。那(哪)里有事事如意、一帆风顺的人?那为什么他们(指代不明)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缺少一颗乐观、包容的平常心。心态是很重要的。在一张白纸上或一个黑点,正如于丹所讲:人们就只看见了那个点,而看不到周围那一大块空白。这就像生活中人们总是看到不如意的事,而忽略了剩下的许多快乐事一样。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去对待生活中的“黑点”吧。著名射击选手杜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在比赛时,杜丽两次把枪架碰倒,周围教练都倒吸一口凉气。但在她认为,也许老天要她休息一下。就是这种平和的心态,让她最终夺得了冠军。
杜丽的那种心态的确让我们佩服,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总是抱怨,像朱自清那样,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每件事情。这就是《春》给我的启示。
散文精选读后感篇6
这本书已经买来一个多月了。买这本书其实是受了《听听那冷雨》的蛊惑。然而,这样的蛊惑,估计只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大抵都是抵挡不住的。
现在回想起来,20__年所阅读的散文中,我所受影响最深的,除了余秋雨,就非余中光莫属。读余秋雨所写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我是一边感慨,一边被吸引得直往下读,那种感觉是第一次从写景散文中得到的。相比余秋雨散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却让我不禁拿着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边踱步还要边朗读起来,那声音是兴奋的,如同念一首情诗一般,整个情绪激荡着念完,仍意犹未尽。这哪是散文,明明是诗,是音律啊!
?听听那冷雨》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余光中的窗户。在这篇散文中,他带领读者用感官体味雨的所有美妙。文中,他神驰意往、任思绪飞扬:雨丝绵绵可喻情丝绵绵,冷雨凄楚可喻思乡之切、思而不见之凄然。紧扣着"雨",他泼墨而下,一唱三叹,令读者无不痛快淋漓,感情激荡。全文读来,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如写雨时的"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清清爽爽新新","轻轻重重轻轻",等等,这些叠词的运用,娴熟地将古典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结合起来,让人读来感情充沛,余味无穷。
读完《听听那冷雨》,我多次去书店寻余光中散文集,然而,多次找到诗集,散文集却杳无音讯。最后还是在网上购物,才购得这本《余光中散文》。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我走近了他的文字。
今日读《余光中散文》,我先复读了当中的《听听那冷雨》,感受其美妙的音律。之后所读多篇写景散文,不及《听听那冷雨》朗朗上口,但新的发现却仍是不少的。
余光中是位涉猎广泛的作家,常自称:"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也曾这么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自序中,余光中写道:"在一切文学的类别之中,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该是散文。"一篇好的散文,都有作者的影子。他对世事的看法,他的心情,他的思想,或多或少会融入文字当中。所以,余光中认为:能够抒情、讲道理的散文家最常见,所以"入情入理"的散文比较易得;能够表意、状物的就少一点;能够兼擅叙事、写景的更少。而从他的这本分为抒情散文、知性散文、小品文三辑的散文集来看,他却必是兼擅叙事和写景的大家了。
他的所思所想,在笔下细腻而深邃。在前往南太基的渡轮上,三小时的航程里,余光中写道:"海岸与海岸之间,你伸向过去和未来。把身体遗在现在,说,陆地不存在,时间静止,空间泯灭,让我从容整理自己的灵魂。因为这只是过渡,逝者已逝,来者犹未来,你是无牵无挂的自己。一切都纯粹而且透明。空间湮灭。时间休止。"他的.这些想法,我们何尝没有过,但是又何尝总结了出来,更多的,我们只是陷入混混沌沌的思绪和茫然的孤独罢了。
阅读文章的时候,我总喜欢备一个摘抄本。然而,读余中光散文,我发现这种摘抄几乎要整篇累牍地抄下去了。文中的精彩句子实在太多!想象力的空前强大,比喻句的格外生动,感情的独到细腻,让人不赞惊叹连连。"正午的太阳以四十余度的斜角在南方的蓝空滚着铜环,而金黄色的光波溢进玻璃窗来,抚我新剃过的脸。""蓝黝黝的浑沦中,天的茫茫面对海的茫茫,海的茫茫面对的仍是天的茫茫,分辨不清,究竟是天欲掬海,或是海欲溺天。"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不由人不沉浸其中了。
这一天的阅读,心情很是愉悦。品读这样优美的文字,心静才不算辜负。而以这样平静的心,去接受这样的文字洗礼,其中的美好收获,也才是不负时光的罢。
散文精选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