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在书籍的世界中,读后感引导我们发现内心的真实声音,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杜甫诗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杜甫诗读后感篇1
?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
读杜甫诗读后感篇2
世人回想大唐时的诗人们,最先想起的似乎就是“李杜”二人。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但似乎更多的人钟爱李白,而不喜欢杜甫,觉得他太古板太灰暗,从来没年轻过,诗里也总是带着暮霭沉沉的死气。那杜甫究竟为何方神圣呢?
一、热血轻狂的杜甫
杜甫少年时代可谓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过名将也出过能臣富贵,自是不用说的。他追求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历览山河家国,心中满腔抱负。鲜衣怒马的少年郎还曾写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这类狂放的诗句。在诗中,杜甫豪情万丈,充满自信,狂放傲气。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站在高高的泰山顶上,傲视天地,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这也说明,在杜甫的体内曾流着狂放和热血。
二、挣扎沉浮的杜甫
二十三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试,遥想着未来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为国家效力。只不过,世事总是不如人愿。应试不第,失败并没有将他打败,他仍然抱着为国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应试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华的愿望落空。此时已经三十好几的杜甫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是否真的毫无才华。但他仍旧充满热枕,不忍放弃。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尝试了许多他年少时曾不齿的.办法,最终当上了一个小官。只不过官职太小,职权太低,他为国家、为人民的抱负无处施展,官场不得志。这个时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恰逢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而后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这个时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着,挣扎着,不甘心就这样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难深重的。
三、坚韧不拔的杜甫
家国沉沦,他的生活条件也从原本的富贵安逸沦落到穷困潦倒。要名气没名气,要地位没地位,要金钱没金钱。似乎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过,曾经拥有的也已失去。人间所有苦痛,他都尝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无声,自生自灭了,可是,在黑暗中他无数次昂起头,强撑病体,写了1400首诗,3天一更,频率惊人,直到他离开人世,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谈及杜甫,人们永远忘不了他的忧国忧民,忘不了他满头白发依然心怀国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种“艰难苦恨”也许就是人生的艰难和抱负无成的苦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说,李白的诗里是狂浪不羁、直冲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诗里就是在历遍世事的磨难后,依然隐忍着,对家国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热血的杜甫,是田园牧歌的杜甫,是以衣换酒的杜甫。虽然朝堂上没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诗的巅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读杜甫诗读后感篇3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头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读杜甫诗读后感篇4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读杜甫诗读后感篇5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象征着历史的进步。在所有朝代中,唯唐朝在历史的丰碑上拓印的痕迹最深。
请允许我顺着这条痕迹的牵引,梦回唐朝。
扶着“千树万树梨花开”那冰雪中春的气息,踩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幽古绵情,攀着“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优雅质朴,梦回诗化的初唐。仔细研究,发现初唐的痕迹是雄俊的。国家初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初唐,俊杰辈出;初唐,它已流成了一段绝美的山水。中国人崇尚自然,他们把自己所深爱的唐朝也返回了自然,如玉碧透,如酒醇厚的诗韵,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唐朝风情,这里的山水竟是如此神妙。
初唐的诗流漫江碧透,梦醉沉酣,几对比翼双飞鸟儿凌空掠过,载你的孤舟蓑笠瓮,一点长篙,小舟便箭一般地驶入盛唐的宽阔、繁华和浪漫。弃舟登陆,迈入庄严的长安大门。
轻轻退守,一队耀武扬威的朝中显贵驶过辚辚马道,“慎莫近前丞相嗔”,“杨花雪落覆白苹”,盛唐的痕迹果然是名副其实的丰腴和端庄。侍儿扶起娇弱无力的贵妃娘娘——盛唐中的娇艳一景。盛唐是歌剧,是宝库。中国人不但善于亲近,而且善于建筑自己。数不清的妙笔丹青,文人骚客构筑的盛唐呦,成了中国人的一段神话,一段时时可作安息的神话。李白便是这段神话中的一个传奇。他逸怀浩气,昂首高歌。一个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舞动长长的衣袖,潇洒而又孤独。那轮曾让他“对影成三人”的明月常常在他将醉的时候,跌落在他的酒杯中,于是多愁善感的他又吟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诗圣杜甫则是另一种命运的人,他一生坎坷,但这并没有减少他创作诗的热情,他以“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创作宗旨,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他的诗有的雄浑奔放,有的浓郁悲凉,有的辞藻瑰丽,有的平易质朴……即便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定格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也可以无怨无悔了。
不必说盛极必衰。翠华摇摇行复止,在马嵬坡,在这玉山倾倒马前也作鬼的马嵬,盛唐由盛而衰,又岂以一红颜解释得清?
唐末,梦似乎松了口气,连丰碑上的痕迹也变得模糊了,像是在挽悼着什么,褪去了帝王华颜,五彩斑斓,梦回唐朝的路上铺的是茅草、瓦砾。“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凄凉,战火烧焦的土地,扑面的风尘,“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兵车行,“回头下望人寰外,不见长安见尘露”的忧虑……
随着最后一丝痕迹湮没在空气中,这个梦终于结束了。
再次用手抚摸着这一丝痕迹,我好像感觉到了唐代的炊烟,唐代的灵魂。诗才扛进我年轻的肩头,今朝的磨砺亲昵我年轻的笑容,一缕缕风霜铸进我的生命,请让我再梦回一次唐朝。
蓦然回眸,唐朝呵,真的已远吗?
读杜甫诗读后感篇6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
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
“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
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读杜甫诗读后感篇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春日明媚。山河依旧。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一封简简单单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
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读杜甫诗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