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调整工作策略,在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促进自我修正与提升,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1500字的读书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1500字的读书心得篇1
我曾在很多个夜晚读它,甚至是每当兴致高昂或倍受触动之时忘我地朗读,它几乎满足了我对爱情故事的所有幻想。虽然它并未以令人心痛却深刻的悲剧结尾,但它却圆满了千万少女的心,包括我。——前??
拿起《摆渡人》一书,看到其封面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正如每位女生一般,对任何一句很是触动我的话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显然,我因这句话与它结缘。
小说写的是一名十五岁的单亲女孩迪伦,这时刻的她面对的周遭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捉弄,并且唯一能谈得来的好友也是因为转学而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的痛苦。这是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这凄苦的背景下,主角迪伦变得好像无所依靠,于是才有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而在去往的路上却是发生了奇幻动人的故事。
迪伦遇上了她生命中的摆渡人,一个存在为了帮助他人顺利进入轮回的角色。他们的相遇可以说是在故事开始就便注定了的,男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迪伦枯燥而平静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在迪伦最孤独的时候,在她无助的灵魂爬出失事的残骸时,面对一片萧索的荒原,一个男孩坐在小山坡上,安静的看着惶恐的她,他笑了,漫长的等待终于是迎来了结果,他要开始一段守护的历程了。
作为摆渡人,崔斯坦总是不知厌倦的重复着相同且乏味的工作,他要变成被摆渡的人心中向往的模样,并且时时刻刻的保护他们,当他像往常一样开始摆渡的过程中,他发现迪伦与他之前摆渡的所有人都不一样,当迪伦在生存,死亡与爱面前,做出了与他人不一样的选择,她有爱,她并不懊悔自己的死亡,反而特别享受这段路途,成了解脱。与崔斯坦在一起的时光让她产生了爱意,这段爱意让崔斯坦从麻木的摆渡人思想中走了出来,曾经是摆渡别人的摆渡人现在也因此而被影响,去尝试窥探自己内心的渴望,从而诞生了奇迹,脱离了摆渡人职务的限制。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趟列车,人来人往,上上下下,遇见的人影不计其数,但大多恍若云烟,真正值得你守候的是那个一直在车上等待你的那个人,那个人或许是你的摆渡人也可能是等待被你摆渡的人,摆渡和被摆渡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正如摆渡人一般,崔斯坦是迪伦从人间到天堂的摆渡人,而迪伦则是崔斯坦从荒原到人间的摆渡人。
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他们都是为彼此而生。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像投射出来的荒原,或风景清丽,或障烟重重,有悬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测的黑水。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到底还隐藏着些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翼,你都不一定会明了,那到底是什么。对迪伦和无数孤苦无依的灵魂而言,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世界便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暖阳,静谧湖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会回报给你加倍的体验。
当每个人不清楚自我状况的时候,都是被引领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哪里的时候,都只能被动而无奈的接受被引领。所幸,迪伦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带着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最终她成功了。
是啊,灵魂的摆渡人,单单只是那一束光的灵魂,他们只有工作,循规蹈矩的做着相同的工作,有思想,有感觉却没有感情,没有家,没有爱。我想这就是其和人之间的区别,但当迪伦出现以后在他的世界以后,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他对她有了感情,迪伦又把荒原定义为了他们的家,甚至大声说出了她爱他,或许这就是上帝立下的规矩,如果摆渡人能从乏味的工作中寻找到这三点,那么他就可以脱离这片荒原,体会人生的百味。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它允许迪伦逃出死亡,允许摆渡人逃离荒原,它从不会阻止你,拦截你,只是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足够坚定的心。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人渡人。”而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求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1500字的读书心得篇2
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也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黛玉真正嫁了宝玉,也不过是闹个平凡收场,哪叫得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看了余华先生的《活着》,在感伤得一塌糊涂之后寻到了一丝安慰平衡,正是因为它的悲,所以才刻骨铭心。
?活着》是余华转型之后的作品,讲述了福贵一家由以前封建地主家庭逐渐走向衰败,记录了在解放期间,文革前后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剧中的福贵老人先葬爹娘,后儿子有庆献血而亡,女儿凤霞又因生育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又长期软骨病,操劳过度亦去世,女婿二喜也因意外事故而去世,最后与他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最终也摆脱不了噩运,一个个的亲人,一个个的生命远离了福贵,最终只剩下头老水牛与福贵相依为命了。整部作品阐释了生命的脆弱,活着的艰辛。
我是先看了电影《活着》再来看原著的。剧本对原著多少作了些改动,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人是为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无论是著作或电影那种真切、朴实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任凭岁月的洗刷也丝毫不会淡化一分一秒。当时一个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让父母也看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改革开放掀起的春风浪潮……当一个个熟悉的画面略过眼球,当一段段已尘封的经历重新被演绎,在已经历经生命历程大半的他们,相信肯定会有独到的体会。
故事的结局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蕴涵着生存的哲理。“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故事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活似乎是脆弱的,经常要遭受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外在力量的干预。故事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故事的感人力量还来自人物之间的各种瓜葛。当福贵、家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生产后大出血,医生们都因文革被拉去游行而没人能够挽救生命时,福贵、家珍的大悲转为整个社会的悲哀。观者也无力地掉泪,为了他们的无助。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余华说:“生命要求他活着,他就活着!”在福贵的一生中,生命之神常常要求他面临生命的选择。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将一切都撕碎,包括他的梦。他本有儿孙满堂,他本有他的欢愉,最终却只剩形单影只,看着身边的人匆匆变作回忆,一切都死了,一切!
这样一个苦涩的悲剧,这就是他的命运,可他仍然活着,因为生命要求他活着。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活着,只为完成生命,实现命运,最终无悔。福贵还活着。看着亲人一一离去,虽苦却也坦然。或许人活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许多时候,也许我们面对命运完全无助,但只有活着,才能享受日光、星辰、风霜、雨雪,因此,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像福贵一样。
有些人生来就名声显赫,但更多的人生来是默默无闻;有些人生来就一帆风顺,但更多的人生来就充满了艰辛与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也不要嫌过程太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让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活着的人都应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那么,他做到了吗?通过这这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以福贵苦难的生活讲述人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绝望的不存在。是的,他做到了。特别是经历了雪灾凝冻的南方大众,与遭遇汶川大地震的同胞,当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离你而去时,当那突如其来的震颤倒塌瞬间夺去了你的家园时,当一个个原本散发芳香的梦想瞬间破灭时,看一看这部作品吧!人们说:一本好书可以教会你成长。
我想说的是:一本好书,不仅可以教会你如何成长,还能教会你如何重拾希望,重拾梦想。
1500字的读书心得篇3
古今之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
——题记
用苦痛换来欢乐
世界上曾经有一位音乐家,由于不出众的外表,他不常与人亲近,但由于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属于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回想起他的音乐,悠扬而深情,充满着忧郁气息的色彩:有轻快舒展的,像《田园》;有深情浓郁的,像《命运》;有悠扬振奋的,像《英雄》……每当听起这些蕴藏深长的交响曲,不由地感叹贝多芬那超乎常人的思维与独特的理解,就因为这些才缔造出那么多发人深省的旷世音乐。
这位音乐大师却是在那鲜为人知的过去中磨练出来的。他的童年可谓悲惨,他的命运可谓坎坷。在创作名曲时,他几乎都是呆在黑暗的小阁楼。内心的孤独,生命的苦楚,这些都成为他的创作来源,不是吗?在生命中挣扎,在痛楚中创作,谱写着非同于凡人的命运,讴歌着苦痛换来的欢乐。贝多芬大师的一生,只是为了艺术牺牲罢了。让人铭记于心的是久传于世的乐章。
愈使我痛苦就愈让我喜欢
米开朗琪罗,这位大师的一生都在忍受着政治、教皇、家庭的胁迫,性格上的优柔寡断更使得他无力反抗。自闭,使得他无法主宰自己,而且否定了自己,摧残自己。他的天才与一个在背叛他的心灵结合在一起。性格上的脆弱造成他一生的悲剧情节。然而他用一种极为谦卑的爱来爱着自己的亲人。但,终生陪伴他的只有永远的孤独。回望过去,他创作许多应该给他带来希望与自豪的作品,但他无法聊以自慰。他做了他可能做的一切,但他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可怜白发生!
怀着怎样一种沉重的心情读完他的一生,我知道他一定要用一种轻蔑的眼神注视着我想要对他表示关怀与同情。悲悯的一生。他以怎样一种勇气叩问这个丑陋的世界。也许值得同情的是像我们这些卑微的以他人的伤痛搜刮快乐的根本不懂得生命的人。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在我小学的读书生涯,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老先生可谓我的指明灯:史诗般的恢弘气魄与明亮诗意的《战争与和平》,波澜与不安骚动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悲天悯人的《复活》。
这位老先生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世人播撒爱的种子,然而讽刺的是他为了寻求真理客死异乡,且无亲朋好友在他的身边。为什么他会在耄耋之年独自踏上火车之路,尔后不治而逝?哎,还不是他的思想与家人之间的不同,使得其沟壑越来越深,终于……
漫天花雨,是你们高贵灵魂的祭。
1500字的读书心得篇4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1500字的读书心得篇5
首先要道歉,读书笔记迟迟未动笔,一拖再拖。经常读到输出比输入更重要,对于不太擅长写作的我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嗯,无论写的好坏,写了就是进步。
?江城》,南瓜兄推荐的书籍,南瓜兄是个有文化的青年,他推荐的书一般错不了。看了几眼简介,立刻决定投入进去。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的纪实类作品,概括来讲,一个美国人两年中国生活的游记,但这不是普通的游记,何伟(作者的中文名)自称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
这个小地方就是涪陵,重庆的一个小城镇,96年尚不发达,确切说是比较贫困,何伟以志愿者的身份慢慢适应了涪陵生活并自得其乐,细腻的记录了他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他所描述的那时候的中国我们从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不管是环境还是自身。历史、政治、 信仰、文化、体制、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从何伟的眼中可以直击到其本质,全篇贯穿作者的自嘲,时而会让你笑出声,同时那些敏感的字眼与直言不讳又会让你觉得沉重及感慨。这些大家最司空见惯和熟视无睹的生活被何伟聚焦在我们眼前,观察入微,描绘细腻,着实让人佩服,感同身受的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好奇心去发现生活,总结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久了,我们经常会迷失其中,常常忘了去观察,哪怕是小区楼下的花花草草,何时开花何时结果。
何伟顺流而下至江城,在当时来看外国人显然是异物,经常被人围观,不适应;语言不通,不适应;汽笛声声、雾霾严重的环境,不适应;然后短短两年时间,何伟已完全融入这座江城,和外教学中文,教学生诗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和茶馆的老板及家人一起过春节,旅行时被人们友善的接待。不适应被取代,渐渐地爱上了这座城,他称之为家的感觉。他努力学习中文,和各色人等交流,独自去探索他可以看见、触摸的世界,他从彼得·海斯勒逐渐成为何伟,熟悉当地的文化、理解人们的思维逻辑,他已不是完全的局外人,他在观察者和参与者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1500字的读书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