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6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撰写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写教学反思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6篇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

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

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 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曲别针长3(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5、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词。

2.本文情词恳切,字字句句动情,指导学生朗读,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

学时重点

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一、课前准备

1.文常: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选自《》。

2.文体:表是的一种文体。

3.你了解的诸葛亮:

二、预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崩殂()恢弘()妄自菲薄()陟罚臧否()()()郭攸之()费祎()以遗陛下()裨补阙漏()()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驽钝()()以彰其咎()()咨诹善道()()桓()攘除()以塞()忠谏()

答案:略

2、写作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愚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重点词语:崩殂:殂:疲弊:诚:秋:懈:殊遇:

诚宜:开张圣听:光:遗德:

恢弘:引喻:义:塞:

参考答案:(见课文注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

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理解默写:当前形势(不利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第二段重点词语: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付:论:刑:昭:理:

参考答案:(见文下注释)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提出的建议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第三段重点词语:简拔:遗:咨:悉:

答案见课文注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实效。

第四段重点词语:性行:淑:均:

答案见课文注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五段重点词语:亲:远:所以:愿:

答案见课文注释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提出的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四、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1~5自然段;

2、熟读第6~9自然段,大致疏通文意。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对简答的评价。

一、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书上的资料袋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 “孔子”。、3、全班齐读生字词。

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归纳课文的叙述顺序:决定拜师——不怕艰辛去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敬重

这样就把孔子拜师的经过说清楚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这样把事情的经过介绍清楚。

4、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孔子:谦虚、好学、有礼。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孔子的这些品质,并在书上写一写你的感受?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研读孔子

(一)、第一段

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二)、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拜师过程中非常不容易,你又是从哪里词语体会到的呢?

a、“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平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呢?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果你是孔子,你又是怎样的克服?

两个成语都可以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积累的成语。 ⑦ “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几个月后,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这时孔子会是什么样呢?用书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

1、 孔子说的这一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

可是老师有时明白, 有时不明白, 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 学习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研究生。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 :学无止境。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习?

(四)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孔子是怎么学的?

如果用课后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二、研读老子。

那作为孔子要拜访的老师——老子,他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谁来说说。

老子很谦虚?迎候等候,迎候是什么意思呢?迎就是迎接,候就是等候?那老子为什么不等候,而是迎候孔子呢?

老子也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

毫无保留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怎么教?真是无私呀,不怕孔子超过他。老子还会怎么教?

三、总结

就像孔子的名言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些什么呢?

再来读读这句话,看来要想赢得人们的敬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品行。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有一天,也能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的17课,本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求学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着力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品行。 比如: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渊博”的意思。而在第二段中的“上千里”我则是利用了课件,先让学生看看地图上曲阜和洛阳的距离仿佛很近,但实际上孔子要走50万米,然后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50万米换算成学校操场的2500圈,这样就体会了孔子去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重点词语,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其字面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孔子在拜师的遥远路途中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学生就准确了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样的多种方法的利用,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了词语的含义,体会了人物的品行。 同时,我在授课中还注意了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范围更为宽泛。在讲授“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先帮助学习把这句话概括为“学无止境”四个字,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说说含义,再向生活拓展,说说身边还有哪些人也是这样学无止境的?在讲孔子求学时,我把课后的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名言说说,孔子还是怎样向老子学习的,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后拓展的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文本内容,加深了理解。

但这节课的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朗读的比较少,尤其是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对话,更是没有处理,应该把角色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互相促进,这也是这节的硬伤之处。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朗读,想像以及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朗读录音带、苍耳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王国的故事,也十分有趣,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到《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开火车读字词卡片:植物办法四海为家旅行降落伞山洼豆荚炸开观察蒲公英准备苍耳仔细粗心飞得高就得告别妈妈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3过度:小朋友们,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又有哪些好办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学习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1、读了课文,你知道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指名回答)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妈妈?教师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2、老师请五位小朋友逐自然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的哪几小节介绍了这几种植物?

3、你认为那种植物妈妈最聪明,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妈妈的办法,就认真地读读这个小节。并想一想它的办法好在哪呢?吧你的想法和同桌的伙伴交流。

4、汇报交流:

(1)请喜欢蒲公英妈妈办法的同学一起读读这小节。(生齐读)

你们见过蒲公英吗?平常我们还管它叫什么你知道吗?(婆婆丁)

蒲公英娃娃是怎样离开妈妈的呢?

有谁吹过蒲公英吗?你见过蒲公英被风吹走时的样子吗?谁能说说蒲公英被风吹走时是什么样子吗?(它们被风一吹,就一个挨着一个飞走了,飞得到处都是)一个挨着一个,连续不断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哪个词?(纷纷)

这些蒲公英娃娃纷纷离开了妈妈。它们可能会飞到哪,在哪里安家呢?(学生想象)

这些蒲公英娃娃飞到哪就在哪安家,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是(生四海为家)

朗读指导: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的插图。看,小蒲公英在空中飞啊飞,它们终于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闯天下了,它们是多么快乐,多么自豪啊!吧你自己想象城那个快乐的小蒲公英,吧你此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背诵

(2)蒲公英妈妈真了不起,它用什么送走了自己的娃娃?板书风其实苍耳妈妈的办法也很巧妙,刚才说喜欢苍耳妈妈办法的同学一起读读第三小节,想一想它的办法好在哪呢?(学生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打开礼包,看看是什么?(出示苍耳的种子)动手摸一摸它那带刺的铠甲,把它挂在衣服上,动一动,走一走,想想苍耳妈妈的办法好不好?

是啊,苍耳妈妈多有智慧呀!它能借助小刺挂住动物的皮毛,让孩子们走遍天下,四海为家。板书:动物。谁愿意读读这个小节,把你对苍耳妈妈的敬佩和赞赏读出来。自由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练习背诵.

很多同学喜欢蒲公英妈妈和苍耳妈妈的办法,有谁喜欢豌豆妈妈的办法吗?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的办法呢?

用双手做豆荚炸开状,体验豌豆炸开时的情景。

孩子们出去旅行开心吗?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蹦着,跳着?是啊,小豌豆离开妈妈多开心啊,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小节,把你的感受读给同桌听。指名读,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练习背诵。

5配乐回读2、3、4小节。

6、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读了这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那里”指的是哪里?“仔仔细细”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粗心的小朋友得不到它,“它”指的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呢?

三、课外延伸

对呀,自然界有徐徐小多多的知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除了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这几种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呢?(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这首诗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妈妈的办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凤仙花妈妈很聪明,

它给孩子穿上一件容易破的衣裳,

小朋友用手一碰,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

椰子树妈妈有办法,

它把家安在大海边,

只要孩子成熟落了下来,

它就能跟着海水到岸边发芽。

樱桃妈妈给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

小鸟喜欢把它吃下,

一拉出粪便,

小樱桃在种子就在地里发芽了!

野葡萄妈妈办法不寻常,

她站在那里东张西望,

请小鸟飞过来尝一尝,

就把葡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索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奥秘,其实植物妈妈不仅会传播种子,有些植物还会捕食昆虫呢,这多不可思议啊!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一个会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将来去揭开大自然的未解之谜。

五、板书设计

15、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风

苍耳—————动物

豌豆—————太阳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5

?学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视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懂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教学难点:学生参考注视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荣根之星。

师:对,、我们学校评了很多荣根之星。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答

师:解释得不错,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荣根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之字前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本,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对,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试读质疑。

1,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我们就来这读读课文吧。初读课文。

课文已经和我们第一次亲密接触了,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师: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这样吧,周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2,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近也,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提问,老师不做答。

三、研读交流

1,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的疑问开始吧,刚才有个女孩子提出来了,第一句话不明白,谁读得明白了?课件出示第一句话(亦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第一句话,结合注释理解前几个字,重点理解:者也。也表示语气肯定,反复诵读。

2,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

刚才老师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看注释。同学们自己看注释,交流。

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话,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顺畅一些?评价:不仅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活学活用。

有问就有答呀,曰:非然也。自由练习朗读这两句话。

指名同桌配合读对话,师生配合读对话,(师读问句,生读答句)师生配合直接朗读对话。

3,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们智力不同吗?究竟是为什么?能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读出来吗?自己读。使奕秋诲二人奕……弗若之矣。

(1)小组合作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总结刚才用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合作学习这段话。

(2)还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出来。

生:我想说通过我们小组的交流,我们大概弄懂了这段话的意思。能大概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老师来起个头,从前,有两个人……

(3)伟大的发现有很多之字用的很多,数一数,有多少之字?能说之的意思吗?说一个两个都行,指导直到理解几个之的意思。

生:第一个是的的意思

老师:不太准确,关于这里之的意思,同学们到初中再正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通过理解一句话的方法理解之字。

第二个之字注释有。

第三个:生:是天鹅,这个书上有注释吗?(没有)你说说你是怎么样知道的?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个新方法:结合上下文。

继续提问题。对屏幕上的话学懂了吗?一起读读吧。

师:文言文的朗读,如果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断句,把有的地方拖长一点,感觉会更好,自己再练习练习。师巡视,并和一个同学一起小声配合读。找三个同学配合读句子(分别读第一个人的表现,第二人的表现。最后的结果)分组配合读。

(4)能分别找一个成语形容他们吗?

其实你们说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文,比如心不在焉,出自……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出自那里呢?你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这句话。

4,我们轻松一下,看由文言文改称的动画。短短七十几个字,改编成了简单的故事,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吟诵古文,想想自己是孟子,是……

练读,配乐指名读。你们也想吟诵一番吗?想读的站起来读,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能大概背下来了吗?让我们用刚学的古文给动画配音好不好?配乐诵读。

四,拓展延伸

大家感觉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滋味了吗?其实原文前面还有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能自己理解一下吗?交流情况不太好,师:你们需要什么?生:注释。

出示注释,学生自学,全班一起交流。

师: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懂就自己给自己鼓掌,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则大有可为也。

五、作业:

课下看昨天告诉同学们的网站,我发了两篇短文,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网上和我交流学习古文的感受。

读——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之道

——《学弈》教学反思

欧阳利杰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让他们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接受经典文化的洗礼,培养自觉研读经典文化的兴趣。但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对其学习方法一无所知,如何能用《学弈》这篇文章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实词,把握一些学习方法,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不同,弄懂难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呢?教学这篇文章,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读晓义

我见过许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他们大多就是初读后就教师讲,学生记下文言文的意思,之后就是把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死记硬背下来,这样学生学得死,毫无半点兴趣,遗忘也快。

针对这一教学现象,我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多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意思,感悟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个性。

预习读。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在家预习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在课前查字典解决,还安排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断句。上课之初就检查学生在家预习情况,指名学生来读,通过学生的读教师进一步解决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音、多音字音。

听读。学生的在课前预习读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断句不妥当、节奏不准确,停顿不恰当的问题。但是文言文的读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意思的作用,所以至关重要。因而检查预习之后,我进行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范读,用/划出停顿来,在此前自己读错的字上注上音节。

练习读。学生通过预习再听了老师的范读,一定很想再试试,并且教师也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再练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字音读准,节奏读正确,把字读出韵味。所以立即安排学生自我练习读,并通过不断的抽读、点拨的方式提高学生读的水平。

讲解读。读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同时理解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读。在进入了理解文意时,每解析一句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读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读出文言文的音韵。

二、以读想境

文言文往往言简意赅,特别是小学阶段选编的文言文,每篇文都有描写了丰富的意境。在文章学习完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安排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其中的意境。我选择了一段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动画,先让学生观察,对照文中情节,要求学生加入当时的环境、时间、地点等因素,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课文讲出来。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想象文章的意境,把文章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使文章的意境更加丰满,且具有个性,富有现实特征,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三、以读悟情

文言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学习文章中两个孩子跟弈秋学习下棋下的表现,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来体会两个人的不同,从而体会文章的感情。

教师引读:使弈秋诲二人弈,学生分小组读两个人的表现;师读结果: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还是教师引读:使弈秋诲二人弈,,男女生分开读两个人的表现,全体学生合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在多次的读中,学生明白了学习效果与学习态度的关系。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当学生悟出这个道理时,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联系实际地拓展,问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得到了情感体验。

四、以读促升

文章学习,贵在得法。学习文言文,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那对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时,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1、看注释;2、明句意;3、品韵味。

在学生理解完每一句的意思时,我一定要让学生品读,读出情,读出味道,也在读中理解、巩固。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我设计了二组检查练习,在做练习时,我也是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一、此组训练旨在考查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是否能熟练应用:

1、今夫(fú)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2、今夫(fú)学习之为数,大数也。尔等专心致志,则得也。

二、此组训练安排的目的旨在考查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本课所学的重点:

分别写出下列之字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生在读中,解决了问题,又一次巩固了本节所学,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文言文它不同于现代文,也区别于古诗词,现代文重品,古诗词重吟,我想文言文应该重在读,让学生读好才是教学文言文的根本之道。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6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位著名的能言善辩的人,叫晏子。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练说:什么是“晏子使楚”?

2、介绍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⑴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⑶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课堂交流:

⑴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⑵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⑴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⑵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⑴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⑵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⑴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⑵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⑶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⑵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①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②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⑶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2、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⑴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⑵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①理解:水土不服。

A、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②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⑶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4、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5、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6、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四、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6篇

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6篇

小班笑教案及反思参考6篇

小兔和狼教案及反思6篇

蚂蚁教案及反思5篇

小班春天教案及反思5篇

认识4教案及反思7篇

安全课教案及反思5篇

幼儿游戏活动教案及反思7篇

小班找水果教案及反思5篇

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