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时,建议使用图表和示意图来辅助说明,为了确保教学的连贯性,教案中应设定前后衔接,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水中的画教案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水中的画教案篇1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四、作业
同学们,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对!我说的“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花生”呢?(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板书课题:10
山谷中的谜底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1)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惟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2)一了解的词语
女贞: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临写
3、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谜底)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西坡长满多种树,东坡只有雪松。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并在课文中画出:a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激趣导入
设疑激趣
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课后感受
学生学习这一文时,主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来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的目的。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谈话
四、作业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1)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2)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体会对比写法。
(3)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4、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用警句结尾,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1、读一读,再抄写。
女贞惟一摧毁完好无损
景观帐篷毁灭得到启示
2、“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
(启示)
弯曲和倒下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课后感受
本课文主在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觉得比较有劲,同时,在学习雪松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动作来加强记忆,这样学生记得牢。
水中的画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的含义与作用。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
2.难点: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各种标志。
2.自制课件、各种标志图每组一份(注意安全、人行横道、禁止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
四、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录像中有哪些交通标志?除了注意信号灯标志,还有哪些标志?
3.小结:交通标志给行人、车辆提供了指引,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二)拓展认识标志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标志。
指导语:除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志呢?之前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到了哪些标志呢?(请幼儿说)
小朋友真是爱观察的孩子,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出示禁止烟火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标志上有什么图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是禁止烟火标志,它告诉我们附近有容易燃烧的物品,一般在加油站、图书馆、仓库等地方会看到这个标志,禁止人们使用明火,以免引起火灾。
(2)出示当心触电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当心触电标志警告我们要远离电厂、高压电线杆、变压器等有电的地方,在家也不要玩有电的物品,因为电是很危险的。
(3)依次出示“注意安全”
“当心滑跌“紧急通道”“当心中毒”“禁止吸烟”“禁止游泳”“禁止触摸”等常见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3.请幼儿讨论标志的用途。
提问: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
小结:标志通常出现在人口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醒大家遵守公共秩序。
4.引导幼儿从图案、颜色、形状、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区别三种性质的标志。
指导语:那么多的标志,我们怎么能把它们都记住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它们的颜色、形状一样吗?如果请你给它们分分类,你觉得应该怎样分?
小结:一种标志代表一种意思,它的图案简单、易懂;标志通常分为三类,黄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是提醒或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叫做“警告标志”;蓝色或绿色作为底色的'标志,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做,通常叫做“提示标志”;一般画红色斜杠的标志表示禁止我们做某些事情,叫做“禁止标志”。
5.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标志。
出示生活中的场景,请幼儿找出这些地方需要的标志。
指导语:小朋友认识了那么多的标志,老师来考考你们吧,一会请小朋友分成六组,每组六个相同的标志,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标志拿 在手中,当大屏幕上出现画面时,你认为应该出现什么标志,请拿这个标志的小朋友迅速到前面来,哪一组的小朋友反映最快,而且还答对了,就为你们组争得一颗小星星。
小结:每种标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放在适合的场所,才能起到它们的作用。
(三)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幼儿园教学楼内走动观察,请幼儿根据手中标志的意义寻找适当的位置粘贴。
水中的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设计意图:播放地震录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再造地震现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出示学习提示教给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习惯。】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好,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可能关注了标点符号,真细心,刚才同学们又读了几遍这句话,在反复的读中,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设计意图:中心句的朗读,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师:同学们,正像你们所说的,遇到大石块,父亲会把它撬起来或者搬起来,遇到钢筋钢丝,父亲会把它们拽出来,或拔出来,他就是这样地挖掘、挖掘、挖掘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锲而不舍?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24个小时,你们还能想像得出,他已是怎样?(请一名同学说)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对于这句话的朗读处理,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1.师:14人孩子在废墟下呆了38个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五、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2.师:对照板书回忆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抓住了父与子的什么来进行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了不起?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六、拓展阅读,领会写法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是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子之爱的,这里借用书本外的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的学习,拓展阅读,巩固迁移,领会写法,同时也升华、丰富了情感。】
七、联系生活、深化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念
了不起 爱 语??
外貌
挖掘 挖掘 挖掘 动作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品词析句是本
学习这节课时,我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品味语言(如词语挖掘、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朗读体验,表达运用。通过简单的教学设计和简洁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二、朗读体验是魂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这节课,我充分重视了读,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中心句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朗读,不是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泛泛地去读,而是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课文对父亲挖掘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如何读好这句话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我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仔细品味父亲挖掘过程的基础上设计练读,改变了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等生硬、单调、机械的方法指导,而是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三、表达运用是根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发展上。这节课我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表达训练的融合。如: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课堂上,我还非常注意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听、说、读、写等综合性的语言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迁移训练促人文(如阅读诗歌《父亲》),以领悟人文促写法,以领会写法促积淀(如阅读短文《最后的短信》),以积淀底蕴促情感(如建议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等等,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健身理解,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水中的画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重点)
2、指导看图,描述迪拜风光。
3、理解新词,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沙漠环境,说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重点)
4、知道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要爱护绿色植物。
二、教学过程:
(一)了解绿洲、沙漠,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引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哪个国家?
3、阿联酋到处——(引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音乐
(二)出示多幅图(配乐):这里的环境如何?(板书:良好、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1、出示课文的题头图。
2、站在迪拜接头,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
(1)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街道、草坪、高楼、公园
(2)指名连起来按方位顺序说。
3、如此良好的环境,如此美丽的绿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建设出来的?(板书:恶劣)
(1)理解词意。
(2)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3)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词语说话:这里的水______,这里的土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可出示图片,理解咸而板结和不毛之地)(板书:咸而板结、不毛之地)
(4)出示句子,(原来……不毛之地)指导朗读。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空气。这里的土、水不适宜种植。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星罗棋布的绿洲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辛勤培植。
1、还是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阿联酋人民行动的句子。
2、交流:生读句子,出示文字。
(1)找找,这段文字中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理解并说话:这里的水________,他们__________。这里的土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
4、你有什么感受? (克服艰苦困难的决心很大)
5、练习朗读,齐读。
阿联酋人们花费了人力、物力来培植花草,(板书:辛勤培植)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引读开头一句。(可适当添加花费代价的资料)
(四)学习四—六自然段,体会精心侍弄。
1、过渡:花草在辛勤培植之后,还需要精心侍弄。(板书精心侍弄)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民在干什么?
2、交流:浇水
(1)“地下不是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2)情景:你们是花草树木,一天下来,身上落上了许多的'灰尘,加上风沙,现在你最想干什么?我就是园林工人,“扑——扑”(教师作浇水的动作)。雨雾从空中洒下来,你们的身上淋的干干净净。
(3)采访这朵小花,你感到怎样?所以你开得——?(小树,小草)
3、出示“霎时……”指导读出高兴的心情。
4、园林工人为什么也笑了呀?(体会他的自豪)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珍惜、爱护。
1、绿洲的形成,离不开阿联酋人民的辛勤培植,离不开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更与每一个人分不开。
2、读读第二自然段,概括:珍惜、爱护
3、齐读有关句子。
(六)总结。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爱护花草树木?(来之不易,环境的重要)
2、出示: 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说话: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用“有了……才……”说话。(提示:看到、闻到、听到、呼吸到、心情……)
(2)齐读: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音乐)阿联酋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能辛勤培育、精心侍弄、珍惜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
4、每次学完课文,我们总有许多感受,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是对阿联酋人们,可以是对自己)
5、让我们永远记住阿拉伯朋友说的这句话,(再读)。让我们与绿树、鲜花和小草为伴,生活更美好。
(七)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阳 鲜花遍地
辛勤培植
精心侍弄
珍惜爱护
水中的画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说说“沙漠”、“绿洲”
1、教师:“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可以用词语、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自己读全文。
3、交流“沙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白茫茫一片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教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环境十分恶劣。
(2)看图,进一步感受环境的恶劣。教师: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3)指导读好句子
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4、交流说说“绿洲”教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良好的生存环境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美好。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
2、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板书:花大代价培植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4、5、6自然段。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四)总结课文。
1、教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2、教师: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所以,后来,20xx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
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 (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三、教学结束: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上课开始,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比较陌生,我本来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有关课文的朗读和阿联酋的风光,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但由于学校停电,没有机会用上此课件,真是事与愿违。
好多有经验的教师们都反复强调:语文教学问题不能太碎、太多,要抓住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只围绕一个重点问题“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的难点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我反复思量,先从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入手,告诉学生粗略计算一下,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大学毕业得花十万元左右,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三个买来”以及一棵树苗需要多少钱,一瓶矿泉水需要多少钱,抓住关键词“挖去、填上、埋下”,“纵横交错”体会这样设计要费多少心血、财力、物力、人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感受很深刻。继而,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对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充满敬意。
在感受了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后,我想对学生渗透爱护环境的,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对阿联酋人民说、对破坏环境的人说,深化学生对爱护环境的认识,强化文本的育人功能。先让学生写一写,然后读写结合全班交流。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体现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可以抓住“更绿、更翠、更艳”这三个词进行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水对绿化的巨大作用,但我未能抓住这一细节。在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谈到迪拜街头的美景说到:“迪拜这样美可能是国家有一些明文规定,也可能是人们的自觉行为”其实我国也有这样的规定,比如:不乱踏草坪等,但为什么仍然有乱踏草坪,乱砍树木的情况出现呢?我这里就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但我去没有抓住这一契机,让这个机会白白流走。
水中的画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不同树干的花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学习在瓦楞纸上画出各种花纹装饰树干。
3、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美工》。
2、各色瓦楞纸;剪刀;油画棒;绿色彩色纸。
3、用瓦楞纸作的范画。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讨论。
1、你知道哪些树?说说它们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见过哪些树呀,你还记得它的名字吗?
2、注意过树皮上的花纹吗?说说是什么样的?
师:那你们注意过树皮上的花纹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3、结合幼儿用书“树干上的花纹”中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树皮花纹,并与语言描述。
师:请你们欣赏一下我们书本上的树干上的花纹,他们的花纹是怎么样,他们像什么呀?
(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
二、欣赏瓦楞纸范画,感受纸质、装饰树干的方法。
出示范画,让幼儿摸一摸、说一说瓦楞纸画的感觉,并观察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表现的?
师:这是老师作的画,请你们来摸一摸,再观察一下树干上的花纹。
师:摸完以后,请你们说一说瓦楞纸制作的画是什么感觉的。
师:那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
三、明确作画要求。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美工“树干上的`花纹”的左半部份,再边讲解边进行示范作画。
师:请你们把观察一下美工纸上左半部分,他们是怎么做出树干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观看老师用瓦楞纸制作制作小树的过程,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不过,老师现在有几个要求请你们注意听一下。使用剪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把尖尖的朝着小朋友。使用完了拿住尖尖的部分,轻轻地放在盘子里。各种垃圾也放在盘子里,等一会我们一起来收拾。
2、请幼儿尝试在颜色不同的瓦楞纸上画出树的形状,然后画出树干的花纹,剪下贴在美工书上,并添画树叶。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分层指导。
五、幼儿相互欣赏,说说谁的花纹最漂亮,谁的花纹最特别。
师:小朋友都完成作品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活动反思】
?树干上的花纹》这是个大班的美术活动,教师一开始的导入非常的鲜明和切入。教师首先出示各种树干,由幼儿自由联想“树干上的花纹像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别出心裁,引出线条元素,有直线、虚线、曲线、不规则图形、椭圆形、螺旋形、菱形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组合的形式,将幼儿所画的树组合成一个小树林,因时制宜的调动幼儿兴趣积极性,互动恰到好处。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大班美术活动。教师的活动现场调控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与幼儿生动的互动都值得我们学习。
水中的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 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带来的影响。
4、 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 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地震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
2、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3、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
1、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字词
阿曼达 砸着 血迹
3、引出中心句: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
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
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⑵ 挖了多久?(38小时)
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
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
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文本在表达上的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漫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板块二:痛苦的38小时
策略:想象,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写法上:略写了人物心理)
解读人物身体和心灵双重痛苦
*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
*配乐,想象说话:
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8小时的时候,父亲的手臂被玻璃划出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_______________
挖到12小时的时候,强烈的疲劳占据了父亲整个身体,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24小时的时候,父亲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36小时的时候,父亲已经体力不支倒在废墟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
策略:联系,感受父亲挖时的危险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导朗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
板块四:内心煎熬的38小时
想找到儿子,但又担心找到的是死去的孩子,还担心受伤在家的.妻子,身心煎熬。
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
策略:质疑,感受父亲挖的信念
*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孩子,只是略写了)
过渡:在所有家长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课件展示。(出示ppt)
(二)儿子的“让”
1、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知道是什么吗?(让)
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
2、质疑:儿子才7岁,按照我们上学的年纪来算一年级都还没上,如此年幼,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伟大的行为呢?背后支撑他做出如此行为来的力量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三)补充诗歌
一、写一首诗
(能写几个就几个,填完后连起来有感情读一读)
是啊,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在思考这对父子的行为,我们也深深的被他们伟大的行为而感动,文章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行为却不普通,他平日里对孩子的充满承诺和责任,在废墟中又是坚定信念找到生还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人因信念产生爱,因爱而坚定信念。下课。
五、作业和阅读推荐
阅读推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挖 让
水中的画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