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科学教案推荐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不仅提供了教学框架,也是教师探索新方法的实践平台,预先设计好教案能让教师在面对突发问题时迅速应对,确保课堂秩序不被打乱,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光与影的科学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推荐7篇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 体验脚踩在不同材质的物体上不同感受,探索脚的触觉。

. 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脚踩在不同物体上的感受。

活动准备

. 小羽毛。

. 图画纸、彩笔。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 幼儿两人一组,脱去鞋袜,互相观察脚的形状,说说有什么发现。

2. 两人互相用羽毛触碰脚底,探索脚的触觉。

3. 向幼儿提问:

用羽毛碰脚底,有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脚会感到疼?

4. 让幼儿光着脚在不同质感的地面上走走,然后说说感觉。例如塑胶地板、木地板和地砖有什么不同。

5. 请幼儿在图画纸上画自己的脚印,然后引导幼儿回忆:“你以前曾光着脚踩在什么东西上,是什么感受?”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羽毛碰脚底时,或脚感到疼痛时,或站在软绵绵的东西上时的`表情。

6. 完成后,请幼儿介绍作品。

评价

喜欢探索脚的触觉。

能用图画表达脚的触觉。

备注

活动建议

引导幼儿在用脚感受各种物体时,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脚。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简单认识一些农用器械,知道农业机械的使用能给农民带来很多的便利。

2.产生设计新机械的欲望。

活动准备:农民劳动、现代机械等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农民田间劳动的方式:

1.师:小朋友,我们都学过古诗“悯农”,在诗里农民是怎样进行劳动的?(利用已有经验入手)

2.为什么说农民伯伯种田辛苦呢?(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农民伯伯们是怎么种田的。

3.幼儿体验以前农民耕作方式

我们也来学学农民伯伯种田插秧的.样子好吗?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4.小结:农民伯伯的劳动非常辛苦。如:翻田,播种、拔秧、插秧、收割等都要用手一点一点进行,干活又慢又累,但是现在农民伯伯有一些好帮手来帮助他们了,你知道有哪些吗?

二、了解一些现代农用机械的作用:

1.看课件(拖拉机):

这又是什么机器?(拖拉机)它可以帮助农民做什么呢?

师:对,有了拖拉机耕地,农民就不要用锄头一锄一锄地翻地,只要在拖拉机耕完后稍微用锄头拉拉就可以了,这样农民比原来就省力了。

2.看课件(播种机)

见过这种机器吗?有什么用?

师:这是花生播种机,农民们只要把花生装进兜里,开动它就可以播种了。(再放课件):这是棉花播种机,还有是玉米播种机,有了它们,农民播种就又快又方便了。

3.看课件(收割机):

(1)你见过这种机器吗?它叫什么?(收割机)它用来做什么?

(2)你发现用收割机来收割稻子有什么好处?(速度快;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

4.看课件(花生播种机、棉花播种机、玉米播种机)

5.师小结:有了收割机可以帮助农民收割稻子,农民就不用弯着腰用手一棵一棵去割,这样速度又快效率又高。

三、讨论:

1.师:现在有了这些农用机械,农民伯伯的劳动轻松多了,而且比以前更节约时间了。如果请你为农民们再设计一种机器,你想设计怎样的机器?为什么?

2.小朋友想得很仔细,想出了许多能帮助农民伯伯的机器,那你们回去画下来明天带来好吗?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篇3

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于大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扑克的多种玩法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

2、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金、银、铜的奖章与幼儿人数对应。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扑克牌,探索扑克牌的各种玩法。

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

师:瞧,老师手上是什么?(扑克牌)今天我们就要用扑克牌玩游戏。玩扑克牌游戏时要遵守下面几条规则: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的玩法。

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师记录并总结幼儿玩扑克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玩扑克的。

(教师用大记录表以分类、排序、比大小等形式总结、记录下幼儿的不同玩法。)

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

师:刚才我们总结出很多玩扑克的方法,现在我们要挑战“让两张扑克牌站立”,挑战的要求是

(1)把扑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儿出示自己的小记录本,边讲述边示范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

4、教师小结。

师:原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有怎么多,从小朋友记录的方法中我们发现——两张互相依靠,竖立成三角形摆放在桌上,当两张扑克牌依靠的力一样大时站立最稳。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篇4

活动要求:

1.让幼儿在认识圆的基础上,通过做做、玩玩,让幼儿知道圆形的物体会滚动。

2.知道用轮子能省力。

3.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室外:

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

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

2.室内:

各种形状的积木,幼儿人手一套;装有书籍的箱子一只;圆形的轮子两个;小推车一辆;大积木一块;每组一只盒子(装有橡皮泥、硬卡纸、彩色纸、剪刀、牙签、胶水、蜡笔)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滚动圆形和其他形状构成的物体

在室外供给幼儿装有圆形轮胎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以及装有除圆形以外的各种形状的小三轮车、四轮车、手推车。教师:这里有许多车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一看哪些车子的轮子会滚动?

二、第二次尝试:圆形的东西会滚动

1.在室内供给每位幼儿各种形状的积木玩

(1)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形状的积木?

(2)请你推动各种积木,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圆形的积木轻轻一推会滚动,而其他形状的积木不会滚动呢?

小结:圆形的东西会滚动,因为它没有角。

2.圆形轮子会滚动吗?

师:人是很聪明的,人们利用圆形会滚动的'特点,制造出许多圆形东西,你们见过吗?

出示圆形轮子提问:

(1)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轻轻推它会怎样?

三、了解轮子的功用(第一次尝试:利用圆形轮做事,又快又省力)

1.请两名幼儿把一箱书从a处搬到b处,问:你们搬得动吗?

2.教师在箱子下,放置了4只万向轮,再请两名幼儿推动。问:现在能推动吗?为什么?

3.请两名幼儿将两堆大积木从a处运到b处,一名幼儿用手推车搬,另一名幼儿用手搬,看一看,谁运得又快又省力?

师小结:使用轮子做事,又快又省力。

4.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师问:除了这些轮子外,你们在幼儿园和家里还看到过哪些地方有轮子?

四、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轮子

1.教师介绍手工盘里材料,请幼儿给汽车的车厢制作轮子(幼儿每人一只纸盒做车厢,车厢下部打好穿牙签的洞)幼儿将两根牙签穿入洞内。

2.请幼儿利用硬纸、橡皮泥等材料做成轮子装在牙签上,即成一辆汽车。

五、幼儿带自制小汽车到室外自由玩耍。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准备的材料充分,合适,吸引了幼儿的兴趣,所以后面的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了解轮子的特点时,我通过操作、比较,引导幼儿理解了轮子做成圆形更省力的原因。

在回忆日常活动中还看哪些地方有轮子时,开始幼儿思维比较紧,大都说是各种各样的车,直到后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思维更加开阔,说了黑板、钢琴、行李箱、窗帘、推拉门等。

整个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难度不是很大,旨在引导幼儿总结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奥秘。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篇6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引入(1-2分钟)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 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二、看图片上的树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 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1、 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五、交流观察的

内容和方法

1、 提问: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 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

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六、观察大树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

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特征的植物。

2、知道植物跟人类的密切关系,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积极的参与科学活动,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收集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及相关资料。

玩过音乐游戏《蝴蝶找花》。

物质准备:含羞草一盆、防盗草一盆、猪笼草四盆,课件(有配音的各类花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发孩子兴趣。

1、教师:“智慧树节目又开始啦,我们的口号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智慧树乐园。耶!’(师幼一起说)今天的.节目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引起幼儿的兴趣。

2、播放有关课件,描述植物的特性。

3、提问:你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二、自由尝试探索。

1、出示含羞草、防盗草。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植物的奇异特性。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幼儿四人一组,以含羞草、防盗草为例,用语言讲述植物的外部特征。

4、引导幼儿说说: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接触防盗草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

含羞草:又名感应草,轻轻触碰这种植物的叶片会立刻紧闭下垂,呈含羞状。

防盗草又称植物猫,当人及猪、羊、禽、牛、马等动物触碰时,接触处就会像被电击火烧般的奇疼怪痒。将干草放在粮仓周围,老鼠碰到就立即逃之夭夭,所以也有“植物猫”之称。

5、拓展幼儿对奇异花草的认识。

※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或相关资料向本组同伴介绍。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植物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生长在哪里?

※每组推选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最奇特的植物。

三、操作感受

1、每组一盆猪笼草、瓶装小虫若干。

2、要求:将瓶中的小虫倒入捕虫囊,感受猪笼草的奇异特性。

3、操作指导:引导幼儿边观察边用图示记录猪笼草的捕食过程。

4、各小组代表介绍。

教师小结:猪笼草象一个彩色的瓶子,瓶里有又香又甜的蜜,苍蝇飞来了,掉进了瓶底,瓶子很滑,苍蝇爬不上来就被猪龙草吃掉了。

四、游戏:蝴蝶找花。

播放《化蝶》音乐,在蝴蝶静止时可以轻轻地触碰植物叶片,用身体语言的亲密接触,进一步感受花草的奇特。(教师根据情况暂停音乐。)

五、活动延伸。

※探索区放有捕蝇草、半支莲、大花草等图片,让幼儿观察交流,进一步产生对植物的兴趣。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资料,拓展对植物的认识。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沉与浮教案参考7篇

大班科学浮和沉教案优秀7篇

好玩的风大班科学教案7篇

小班科学轻和响教案参考7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模板7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课教案模板7篇

幼儿园关于电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

幼儿园关于电的科学活动教案通用7篇

2024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篇

幼儿园关于电的科学活动教案优秀7篇

光与影的科学教案推荐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