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问题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个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传递知识,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沁园春长沙》教案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xxx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3、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4、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5、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
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3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近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 (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4
第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思考一个问题,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表达方式上)是否相同,各主要写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板书:景——情]
三、深入文本,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品读美句,感受把握
思考:上阕写景。写景部分哪里写得最好?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2.炼字炼意,品味语??
独立寒秋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的意态。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眼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想象联想,工笔描绘
师: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景中。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在脑海里绘出秋色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会,相互评点、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古今秋思,对比赏析
古代秋思句,学生搜索:
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师: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你们知道这个差异的原因吗?
学生猜测回答。如,生:他是伟人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生:他是革命家,革命家永远是硬朗、向上的。
5.知人论世,把握情志
师: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大都处在猜测的层面上,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应该注意追本溯源,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毛泽东从小有什么样的志向。1910年秋,他在离开家乡韶山冲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的时候,面对新的环境,纵笔写就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0年告别父母外出求学时,他模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诗人西乡隆盛的诗作,写过一首《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学生读这两首诗,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他从小胸怀大志,有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主宰天下的豪情。
他开阔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乐观的精神,雄伟的志向都融在他写的秋景里了。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眼前的烂漫秋景蕴含着作者的情怀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迸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答案在哪里?
明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阕。
(二)赏析下阕
推荐一位同学读下阕。
师:读完下阕,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两幅图画,一幅叫峥嵘岁月图,一幅是中流击水图。
1.赏析“峥嵘岁月图”
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慨!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师:齐读“峥嵘岁月图”部分。讨论告诉我们这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
(读后)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明确: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橘子洲头,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2.赏析“中流击水图”
师: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家反复地读这句词。
师: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在盛夏水涨之时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作者写这些,除了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呢?
(再读,联系全词读,读全词。)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志向的远大,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力挽狂澜的壮举,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
四、总览全词,进行小结
学生仔细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枫林如火,深寓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竞自由,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那时的中国,“百舸争流”,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
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后来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的是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师:上阕有问,下阕有答,前呼后应,妙化无痕。同学们能不能从词的上阕和下阕里各抽取一个句子,组成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包含着作者的问,下联是作者的答。)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联)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联)
横批:还看今朝
诗言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都统一在作家诗人胸有天下,囊括四海的志向里,这就是景情志三者的统一。
结束语:同学们,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寻觅与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过路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再次齐读全文,在豪迈的朗诵声中,慢慢走,欣赏吧!
板书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具体让学生体会意象、意境;通过意境营造的情境氛围体会作者情感。知识结构图就是意象———意境————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朗读技巧,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
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预习了诗歌,可是对于这首诗歌的上片,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意象,只知道是景物描写,面对诗歌还是像初中那样的死记硬背,并没有掌握诗歌的解读办法,还需要高中教师在学法上给以指导,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写,并指出这些景物的词性,感悟整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进而分析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他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感受《沁园春长沙》的魅力。
二、背景链接: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此时的毛泽东已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且被军阀赵恒惕通缉,真可谓“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三、学习目标:找出上片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赏析诗歌意境,初步掌握意境题答题模式。
四、诵读诗歌,感知氛围
五、老师提问,学生做答(结合课文内容,字句翻译)
六教师分析: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一:再读上片,概括上片内容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抓不住命名的关键,老师引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激活课堂。
提问二、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请在课文中勾画并回答。教师准备意象概念的讲解。学生可能抓不住意象,只能找到景物,那就从景物开始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真正进入诗歌考题意象的讲解。
提问三、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抓什么去体会意象的特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提问四、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讨论,学生对意境基本没有概念,教师需要逐步引导讲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来确定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教师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也对成员之间进行评鉴,在彼此的评价之间可以查缺补漏,把课堂教学的结果延伸到课外。
七、教学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回忆抒情[巧妙作答]
总结:
1、思路清晰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意境深远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按照由课内到课外的思路进行延伸,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意象的讲解,到意境的感悟,到诗歌感情的流畅分析,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遗憾,就是在扩展到抒情方式就更好,点一下借景抒情,课堂上有学生把意象理解偏颇的地方,我说通过词性来判断,意象都是名词。如果重新学习,我会加入抒情方式的讲解。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长沙》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