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持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时间,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9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渗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3.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9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8以内的加减法.
老师依次出示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9的组成.
学生独立完成:(49页上)指名说答案.
师:今天我们要应用这些旧知识继续学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羽毛球图
师:你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左边有8个羽毛球,右边有1个羽毛球,一共有几个羽毛球?)
学生根据题意在桌子上用卡片摆出算式.
老师板书:8+1=9
1+8=9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为什么用加法?对这幅图你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指名回答.(一共有9个羽毛球,去掉右边的1个,还剩几个?)
(或去掉左边的8个,还剩几个?)
学生摆出算式,老师板书:9-1=8
9-8=1
问:求左边的或右边的为什么要用减法?
(2)比较
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两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只好是两个减法算式的被减数,9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1,一部分是8,从9里面去掉1剩8,去掉8剩1.)
2.教学摆一摆
(1)师:刚才的图是把9分成了8和1两部分,那么9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指名到前面来摆:●●●●●● ●●
师:请你根据这幅图列出四个算式.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7+2=9 9-2=7
2+7=9 9-7=2
问:这四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师:9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再用学具摆一摆,然后看图列出算式.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师:这四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自己说一说.
(3)师:9还可以怎么分?动手摆一摆,然后列式.
板书:5+4=9 9-4=5
4+5=9 9=6=4
师:请你自己说一说这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3.总结算法
师:这些都是几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得数是9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问:不摆学具、不看图,怎样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总结出多种算法.
问:9的加减法除了这些题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0+9=9 9-0=9
9+0=9 9-9=0
问:这几道题怎么想得数?(想:算式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大家当裁判.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9页的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8+1= 7+2= 6+3= 5+4=
1+8= 2+7= 3+6= 4+5=
9-1= 9-2= 9-3= 9-4=
9-8= 9-7= 9-6= 9-5=
3.游戏:送信
前面有几个写着数字的信箱,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封信(上面写着算式),学生把自己手里的信装到相应的信箱里,就说明把信送到了.
一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会口算简单的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计算结果出现分子是“0”的情况,会正确写“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名学生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计算下列各题。
-++
订正后,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探索研究
1、揭示课题: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加。
教师出示例4,指名读题,说题意。
问:这道题里有几个分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怎样计算呢?让学生讨论,并说一说怎样计算。可能大部分同学会说出按顺序分两步计算,即先计算+,得出的和再和相加。
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说出也可以把三个分数的分子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写完得数1后,引导学生再认真审题,明确题中已知条件中的分数是有单位名称的,所以在写出计算结果后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3、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减。
教师出示例5。
启发学生思考:题中的“1”是整数,而另外两个数是分母为12的分数,能直接相减吗?
怎样才能直接相减呢?(把1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
同学们根据例4连加的计算,能算出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当学生把计算结果写成0时,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确:在分数除法中,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因为在除法算式中,0除以任何自然数都得0,所以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
三、课堂
1、引导学生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要把分子连加、连减,分母不变)
2、指名学生回答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结果应该注意什么?(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四、课堂实践
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5~10题。
六、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八第11题。
一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课程表,认识“文、数”等5 个生字。
2.复习6 个单韵母、23 个声母及之前认识的生字,巩固声母的音和形,记忆声母表的顺序。
3.通过比较,正确区分形近字母。
4.通过练习,复习巩固音节拼读的方法。
5.在大人的帮助下,能正确朗读《剪窗花》。
【教学重点】声母表的读记;形近声母的辨析与音节词的拼读;已学生字的认读巩固。
【教学难点】 音节词的拼读。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借助课程表,认识“文、数”等5 个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二”。
二、学和用
板块一:识字加油站
出示一张课程表:
1.看看你的课程表,星期三有什么课?
(星期三有:数学、语文、体育、道德与法治、阅读等课程。)
2.课程表上的字你都认识吗?如果不认识,该怎么办?
预设:
我把不认识的字,和我们教材封面上的字对照一下,就认识了。
(1)读一读
yǔ wén shù xué yīn yuè
语 文 数 学 音 乐
注意读准翘舌音“数”,前鼻音“文”,整体认读音节“语、音、乐”。
(板书:语文 数学 音乐)
(2)读一读,连一连。
yǔ wén shù xué yīn yuè tǐ yù měi shù xiě zì
数学 音乐 体育 语文 写字 美术
(3)除了书中课程表上的课程,我知道的课程还有:
科学、校本、环境与安全等课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更好地巩固了对课程表的生字的认识,了解了我们学习的课程名称,增加了识字积累,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课堂小结
本次学习园地,我们了解了课程名称,学习了很多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6 个单韵母、23 个声母及之前认识的生字,巩固声母的音和形,记忆声母表的顺序。
2.通过比较,正确区分形近字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二”。
二、学和用
板块二:用拼音
1.按照声母顺序连一连,看看这是什么?
按照声母的顺序连一连。
2.出示:
看看上面的图,分别是用什么摆的,摆出了什么?
(手摆出了c,毛线摆出了s,木棒摆出了x。)
试一试,看你还能摆出什么?
用自己身边的东西或我们的身体,可以摆一摆学过的字母。
(1)用毛线摆。
(2)用小手比。
(3)用你的小手、毛线试着摆出所有学过的声母和韵母。
【设计意图:运用手、毛线或者身边的物品来摆出声母和韵母的形状,帮助学生识记字母,通过亲自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3.读一读,找规律。
z——zhc——chs——sh
zì mǔcā bō lisù shè
zhī zhūyá chǐdú shū
(1)比一比,看每组拼音有什么特点?
平舌音声母z、c、s和翘舌音声母zh、ch、sh。
(2)练一练,学运用。
z zh
xiǎo zh ū zú qiú
c ch
cā zhuō zi qì ch ē
sh s
sh ū běn sǎ shuǐ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练习填空,区别平舌音、翘舌音的读法,增进对平、翘舌音的了解和鉴别。】
4.比一比,读一读。
(1)读一读,看看这几组声母有什么特点?
这是三组形状相近的声母b—d、p—q、f—t。
(板书:b—d,p—q,f—t)
(2)如何区分这几组形状相近的声母?
出示顺口溜:
右下半圆b b b,
左下半圆d d d。
右上半圆p p p,
左上半圆q q q.
伞把朝上 f f f,
伞把朝下 t t t。
(3)看图,选择正确的声母,把音节补充完整。
luó b odǎ qiú
pù bùqī rén
tǔ sī fǔ zǐ
5.读一读,做动作。
hē chá qí mǎ chī xī ɡuā
tuō dì lǐ fà bá luó bo
(1)读一读上面的音节,看看有什么特点?
(这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2)确定是什么动作,然后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喝茶 读书 吃西瓜 拖地 理发 擦玻璃)
(3)你能读一读下面的音节,并做一做动作吗?
pā xià (趴下) lā chě (拉扯) shuā yá (刷牙)
shū lǐ (梳理) dá gǔ (打鼓) huà huà (画画)
6.把同类的事物涂上相同的颜色。
è yú bō luó luò tuo lǘ
yā lí wū yā jú zi má yǐ
(1)读一读上面的词语,看看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动物,一类是水果。)(板书:动物 水果)
(2)请你给动物和水果涂上不同的颜色。
(3)读一读音节词,把表示水果的涂上绿色,表示动物的涂上红色。
lǐ zi xiǎo jī mǔ zhū lì zhī xī guā zhī zhū
【设计意图:儿歌诵读、补充填空,动作演示,涂上喜欢的颜色……多种活动的设计,都是低年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拼读,掌握了方法。】
三、课堂小结
本次学习园地,复习了26个声母,会,做了一些关于拼读音节的练习,会识别字母的读音、形。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练习,复习巩固音节拼读的方法。
2.在大人的帮助下,能正确朗读《剪窗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二”。
二、学和用
板块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连一连。
他 打 马 画 u
七 地 你 棋 a
目 不 足 五 i
(1)本题的三组生字都是我们学过的会认的字,先读一读,说一说每个音节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
(2)想一想,第一行生字为什么和a连起来。
(第一行字韵母是a,所以和单韵母a连起来。你也来试着连一连。)
(3)我来将读音中含有韵母i的跟i相连,含有韵母u的和u相连。
(4)读一读,连一连。
mā jī tǔ shù xià huā bā bà
土 数 下 花 八 爸 妈 鸡
2.读一读,在图里找一找。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图上画了小河边的草地上有许多野花,两只小鸡在草地上找虫子吃。)
(2)读一读这三个词语和四个词组,再在图上找出它们。
(3)连一连。
一座 小鸡
三朵 房子
四只 鱼
五条 棉花
板块四:和大人一起读
1.听范读,注意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出示朗读视频,仔细听老师的朗读。
2.读一读课文第39页儿歌《剪窗花》,说说《剪窗花》写了什么?
(《剪窗花》的主要内容是:我学着奶奶来窗花,剪出了喜鹊登梅、鸡、鸭还有胖娃娃抱鲤鱼。整首儿歌充满着喜庆、祥和的气息。)
3.朗读《剪窗花》应该注意些什么?
(1)朗读时需要注意:
shǒu、zhōng、chuāng、zhā、zhī、shuí 都含有翘舌音,zài 含有平舌音;
奶奶(nǎi nai)、尾巴(wěi ba)、娃娃(wá wa) 后一个字读轻声;
xiǎo、jiǎn、chuāng、tiáo 等是三拼音节;
还有几个后鼻音的音节。
(2)要用欢快的、自豪的语气来读,读出喜庆的气氛。
4.读了短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1)“我”是和谁学习剪窗花的?
(“我”是和奶奶学习剪窗花的。)
(2)“我”都剪了些什么?
(“我”剪了梅花、雪花、喜鹊、鸡、鸭、鲤鱼、胖娃娃等。)
三、课堂小结
本次学习园地,会识别字母的读音、形;在大人的帮助下回读《剪窗花》,感受节日的喜庆,了解了民间剪窗花的技艺。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语文 数学 音乐
b—d,p—q,f—t
动物 水果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大胆地对以往的复习课进行改革、创新,转变学习方法:充分运用小姐合作的优势,集合组内成员的力量,用绳子、小棒、肢体等摆出声母,并乘机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使合作的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不足之处:
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一年级上册教案篇4
一、分析任务: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显示“购物”两字)
师:小朋友,大屏幕的两个字你认识吗?谁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购物
师:购物是什么意思呢?
生:买东西。
师:对,买东西就要用到钱。
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
2、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
生:人民币。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将准备好的钱袋拿出来。(同桌合作)
师:把你认识的人民币拿给同桌看一看,看谁认得最多,开始!
(教师巡视)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小朋友认得不错,下面我来看看你们都认对了没有?(课件出示)
师:说说你是怎么认的?(着重讲可以看数字、颜色)
(第一组:放大的100元第二组:放大的20元第三组:放大的10元)
(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及纸币同时出现)
师:两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指着硬币,纸币的课件)
生:一个是纸币,一个是硬币。
师:对,他们制作的材料不一样。
师:两个硬币的背面是什么?
生:国徽。
师:国徽是什么?
生:是我们国家的标志。
师:很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因此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2、给人民币分类
师:这么多钱放在桌上,你们觉得怎样?
(课件出示一堆零乱的钱,面值参照书p54)
生:很乱。
师:那你们能把它们有规律地分一分吗?
(请一个小朋友说,教师移动鼠标将钱分类)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生:按元、角、分来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
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打开课本55页,书上的人民币你都认识吗?发现书上印的人民币与我们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左下角有一个红颜色的斜线。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样币。
师:这小朋友知识面真广,这是样币,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按单位可以分成元角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张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张一角。
师:(教师演示换2角,请小朋友拿自己准备的钱上来换!)
同桌小朋友动手相互换一换5角(教师巡视)
师:(汇报成果)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分别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拿5角与其他小朋友换1角)
师:刚才小朋友只换了2角,5角,现在4个小朋友随意换一换。(用他们准备的钱)
(教师巡视)师:换好了吗?你是怎么换的,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分别请3组小朋友)
4、学习1元=10角
师:老师这里有些玩具,一元一个,谁愿意来买?
(将学生来买的钱拿给小朋友看,说明小朋友拿1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师:老师可以卖给他吗?还有不同的付法吗?(进行3—4组,用不同的`分法进行)
师:我们从来买的小朋友付的1元钱中发现什么?
师: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付,是不是加在一起都是10角?
1元=10角(板书,课件出示)
师:那你们能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吗?用你手里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生:1角=10分(师板书)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20角=()元3元=()角1元2角=()角)
(三)游戏,逛超市
师: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师:下面小组合作,先请小组长当售货员,四人轮流,两人买,一人监督,付钱的数目对否?
师:小朋友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小朋友可以不要每件事情都麻烦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去买,但我们自己的零花钱不能乱用,要积累起来,用在该用的地方,好吗?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
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一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小小图书馆"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和统计表,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先对"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进行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 33 - 7 =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33,减7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方法三:13 -7 =6 ,20 +6 = 26 。
方法四:7 - 3 = 4 ,30 -4 =26。
方法五:3 3
- 7
2 6
竖式计算:(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试一试"第(1)题。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只要对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并汇报。
3、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练一练"第1题。
利用计数器,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4、书59页的第2题。
48-9= 53-6= 70-7= 32-3=
独立竖式计算。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结合算式,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小小图书馆
33 - 7=26 13-7=6 33 7-3=4
20+6=26 - 7 30-4=26
26
(1)、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一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