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球的声音教案6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应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灵活调整教案,一份好的教案应该清晰明了,逻辑性强,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听听球的声音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6篇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以及对比辨析、近义互解等方法理解文中“道别、叮咛、歌韵、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声音,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声韵美、景色美,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特色,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中的新词,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

教法:情境诵读法、迁移引导法。

学法:对比练习法、阅读想象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绵绵几场雨下过,我们已经走进了秋天。有人说,秋天是个值得全身心去感受的季节。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感受秋天的?

(指名学生发言,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去了解秋天。)

是啊,有人喜欢看秋天,看它的五彩斑斓。今天,让我们来听秋天,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指导朗读,读出停顿,读出静心,读出陶醉,读出号召。)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诗,读好它就是最美的语文课。

二、学习新课:

1.自己读一读,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每人一节,检查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3.检测朗读:

(1)指名分节朗读。

(2)词语认读检测。

4.分节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第一、二节:

老师也想来读,请你仔细听,这样读好吗?

(老师范读第一节,学生点评,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读出秋天的幽静。学生练读第二节。)

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两节放在一起读吗?

(引导学生发现诗节语句结构的相似性,第一节写秋风吹树叶,第二节写蟋蟀鸣叫。)

当你找到了规律,就可以把它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在诗中找一找,还有类似的语句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中的近似语句,指导读出节奏和情感。)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指导读好“暖暖的叮咛”“掠过”“歌吟”。)

(2)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指导读出排比句的起伏变化。)

(3)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指导读好“远方”“匆匆”。)

还有一节,谁能来试着读读?其他同学听听他是怎么读的。

再出示: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5.想象朗读,读出趣味:

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也走进了作者眼中的秋天里。

(1)出示第一、二节:老师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听,你能看到那幅画吗?

(引导学生想象秋风吹黄叶、蟋蟀擦翅的场景,补充语言训练:黄叶会说什么?蟋蟀会唱什么?)

(2)我们把诗歌变成了图画,你能把图画变成诗歌吗?

(出示秋雨图和诗歌架构,让学生尝试填空式表达。)

(3)出示第三小节,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再来说说吗?

(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听到的雨声。)

(4)试着自己读读,还能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和同桌说一说。

(5)组织全班交流,让秋天的美丽个性化呈现。

6.一咏三叹,读好结尾: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声音渐小,秋去秋来。)

三、小结:

听听,秋的声音——看看,秋的风景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佳句是举不胜举。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

1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

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介绍课题与作者

1.题目“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其实指的是北平,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从故都的秋这一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整体感知

1.标注段落序号

2.正音

dùn zhè

chuán tuǒ

ruǐ

混沌

潭柘寺

一椽

椭圆

譬如

落蕊

niàn

lǐn gǎn lǎn平仄

廿四桥房檩

橄榄

3.读完课文,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明确:向往、眷恋(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4.本文除了写故都的秋,还写了哪里的秋,在哪些段落,为什么要这么写?

还写了南国之秋,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那么,现在我们来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指明读第一、二两自然段)

明确:文章的总领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是课文的文眼,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总体特征,同时这句话提纲挈领,笼罩全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课文是通过哪几幅景观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11自然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幅景观的内容。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佳日秋果)

主要是刻划了五幅景况: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3.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这第五幅秋景如何体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来朗诵,另一名同学来分析。

注意: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品。

赏析:①秋院静观

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

2)声音的体现。(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②秋槐落蕊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③秋蝉残鸣

明确:衰弱的残声--悲凉,什么地方都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静(以动衬静)。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④闲话秋雨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⑤赏析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郁达夫笔下的故

3都的秋,就在小院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取景既不以时间为序,也不以空间为序,似信手拈来,这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4.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比如,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风景秀丽的北海公园,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而选取了清、静、悲凉的景物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为抒情。通过这“清、静、悲凉”的秋,我们能感受到郁达夫内心世界的寞、孤独、苦闷。

5.那么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这就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特别的个人气质。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五幅秋色图,那么本文的“神”又是什么?现在我们来看文章12段,看看本段是在描写还是在议论,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开始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形” “神”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五、讨论分析

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者深情的眷恋向往之情,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六、课堂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可以说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七、课堂练习

4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向同学们介绍这些诗文,并就你最喜欢的诗文作简要的赏析。

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名篇参考:

苏轼《赤壁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

秋,没有春的明艳,没有夏的荷香,没有冬的圣洁,但它有它特有的魅力,希望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秋之美,去书写秋之美。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独有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3、仿照诗歌的形式,自己写几句诗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互读等形式加强朗读的训练指导,读出秋天美的感情。

2、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显示,形象感知,体会秋韵。

3、制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想象,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试着写诗文,互相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味诗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在续写诗文中获得创作的快乐。

【教学的重点】

1、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练优美,并试着编写几局诗文。

2、从秋天的音响中,勾画秋天美好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秋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来了四周的变化和留意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秋天来了,谁观察过我们西樵四周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指名说)对,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走进声音的世界,静静地听,然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意思?看谁的耳朵最灵。

(课件播出几种声音,生猜)

2、再次听声音,想象一下是怎样一幅情景。(指名说)

3、课件播放画面。

4、你还想听听更多有关秋的声音吗?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把美妙的声音编成了一首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5、指名读课题,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初读课文,帮助正音

1、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说说略读提示中教我们怎样学习诗歌。(指名)

2、自由朗读诗歌,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师检查生的识字情况:

⑴自由练习;

⑵小老师教读;

⑶指名读;

⑷会读的站起来读。

4、找6人读诗歌,每人读一节,帮助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想想读中你听到什么声音?(板:黄叶、蟋蟀、大雁、秋风)

2、把喜欢的声音的那一节自由多读几遍。

3、生把喜欢的那节指名读,生评,说说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多种形式读:师范读、男女读、小组读、愿意的站起来读)

4、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什么?

5、学了这几节,你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6、把三节美美地读一读。

7、听听,走近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指名说)

8、秋的声音,在……(引生读第5节)

9、仿诗歌,自编诗歌。

10、导读第6节,你感受到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节?(齐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秋天,从远处匆匆地来,向远处匆匆地走,回去就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秋的声音读给家长听,也把自己编的这收诗歌写下来,好把秋记在心中。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篇4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通过对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友人的怀念,孩子在秋天感受到的美,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了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练,跳跃性强,但是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不过学生对秋天声音的直观感受不强,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重点

1、会认9个生字。

2、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难点

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及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的录音带,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享受音乐,展开想象

1、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请大家闭上眼睛,听音乐,边听边想象画面。

2、小组内交流感受: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也听到了许多美妙的`声音,并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出示课件)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做游戏,检查生字的朗读情况。

4、小组内互读,相互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5、感知内容:课文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师相机板书:黄叶声、蟋蟀声、大雁声、秋风声。)

三、自主学习,交流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第1~4节,完成自主学习卡。

出示自主学习卡:

内容

阅读思考:诗歌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声音

画面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2。交流汇报。

(1)语言训练:仿照第一句的形式将诗歌内容换个表达形式。

①秋的声音,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②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象出了什么样的画面?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相机理解“叮咛”“歌吟”的意思。

(3)指导朗读:把喜欢的小节自由多读几遍。

(4)分小组交流,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可选择一种,仿照课文第1~4节的形式说一说。

3、自主学习第5、6节。

(1)自由读这两节,想一想这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无声的)

(2)通过对这两节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理解体会。(师重点点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秋天里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而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是不能听到的声音。)

(4)生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互相评价。

(5)学了这两节诗,你的感受与学习前面4节时有什么不同?(前面感觉秋天的声音丰富,悦耳动听,而此时觉得秋天又是静谧的,让人感到温馨。)

4、指名说说学了整首诗后你对秋天的感受。

5、带着这种感受自由朗读诗歌。

四、诵读回味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诵读,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听听,秋的声音

本文是一首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虽然诗中描写的景物很普通,很常见,但由于视角独特语言精练,再加上学生年龄、思维的限制必定有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蕴含其中,为此我借助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课堂氛围活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配上表现秋天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

2、各种秋景的图片。

二、听听,秋的声音

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你觉得这些声音动听吗?师: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交流想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三、读读,秋的声音

1、初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3、选读: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生:第一节可以要读得快活一些,因为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落下时在翩翩起舞呢!

生:我认为可以读出一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生:第二节读得太好了,让我想象到了自己是一只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歌唱。“蛐蛐”“蛐蛐”,实在太好听了。

生:读大雁的这句话要读出舍不得的语气,因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读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4、演读:

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秋景图片及句子: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口瞿口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一阵阵秋风斥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它欢快地唱着“________”。

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想象的内容填空,然后表演。(提示学生注意表情和动作)

生: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

生:蟋蟀在唱着:“我要回到温暖的家里去了。”

……

生:大雁对小青蛙说:“再见了朋友,你可要注意身体哦。”

……

生:秋风欢快地唱着:“人们又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表演来促读。)

5、美读:

过渡:(配乐,深情地)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师:谁有自信能读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乐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

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读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一说,秋的声音

师: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生:“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生:“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师: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你能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说一说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生: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波浪,“哗啦”是它们欢快的歌声。

生:听听,秋的声音,秋雨落在地上,“滴答”,是秋雨正在弹琴。

生:听听,秋的声音,黄叶纷纷落下,“呼呼”,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开阔学生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真可谓一举两得。)

五、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

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师: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指名学生代表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师总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

12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

大雁

秋风

……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听听,秋的声音(阅读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不仅带来了缤纷的色彩,还带来了奇妙的声音,一位诗人在听到秋天奇妙的声音后,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孩子们,你们想听吗?

(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正音。

三、品读想象,交流体会

1、自由读1~3节。思考:诗人听到了秋天什么声音?

2、交流、小结。

3、开展想象活动,出示小黑板:

大树抖拌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 ”

蟋蟀振动翅膀,“蛐蛐”,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说:“ ”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

4、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评议,教师小结。

四、学习4~6节

五、朗读全诗,并指导有感地读

六、自由读,并试着背

七、想像创作

1、引导:秋的.声音令人暇想,令人陶醉,我们也来仿照课文第二、三节,也来作一节诗。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修改。

八、作业

朗读并试背课文。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落地

蟋蟀→冬眠

大雁→南飞

田野→丰收

【课后小记】

多数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很有诗的味道。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也作出了几首不能称作诗的“诗”。

如果课前能找来一些录有秋的声音的录音带,效果会更好。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6篇相关文章:

关于好声音的作文7篇

耳边的声音作文模板7篇

我喜欢的声音作文5篇

听自然的声音作文推荐7篇

耳边的好声音作文8篇

关于声音的作文推荐8篇

关于好声音的作文精选8篇

耳边的好声音作文优秀8篇

耳边的好声音作文推荐5篇

声音里的爱作文600字7篇

听听球的声音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