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写好了对于接下来是有着很好的参考意义的,调研报告是调研事情的书面表达,是执行一项举措的文件参考,职场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在博物馆调研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博物馆调研报告篇1
大家好!刚才我们前面已经有非常精彩的领导致辞,也有非常深入、带有很高学术含量的专家演讲。特别是宋向光老师从历史的角度,丁元竹老师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还有余丁老师从管理角度,向我们阐述了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实践,也为我接下来的有点宏观但是又比较具体的报告做了很好的铺垫。谢谢他们。
我讲的题目是《国内美术馆志愿者工作调研报告》。我的发言主要分三部分:一是调研简介。二是调研分析,三是调研建议。
第一部分:调研简介。
今天我们做这么一个活动,包括我们之前做这么一个调研,是缘于前段时间文化部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就是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会议,我有幸和我的同事杨兰亭参加了会议。蔡武部长的一句话给我很大启示,他说我们应该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相关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所以我们认识到也有必要对国内美术馆领域的志愿者工作做一些了解,开始筹备做今天这么一场会议。通过调研我们也是希望总结国内美术馆志愿服务和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研究的问题,也是今天大会和明天工作坊具体讨论的问题,包括美术馆志愿工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美术馆志愿者服务的范畴、内容、方式与要求;建立和完善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制度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美术馆志愿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美术馆志愿者工作的理论与政策支持。我们是从这些角度进行这项研究的。
研究的方法。前期进行文献的研究,包括对国内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国外的情况进行一些了解。然后问卷调查,对全国主要美术馆进行调研。然后进行分析统计。我们的调研也有很多局限,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展开,这些也许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在座的很多人可能前期收到过我们的问卷,包括填报单位的信息、志愿者管理工作的信息比如部门、人员、经费、宗旨、自我管理组织,还有志愿者队伍构成的基本信息,比如创建的时间、招募的频率、人数、流失率、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学历、服务方向,还有其他信息,比如志愿者招募、管理和考核。还有机构自我评估,主要是三个方面,包括主要的特色和优势,主要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希望改进的方面。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全国的42家主要美术馆,这个名单是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提供的一个公立美术馆的名单,也挑选了几家在北京、上海、广州的民营美术馆进行调查。最后我们收到了24份问卷回复,包括20家公立美术馆和4家民营美术馆,一会儿给大家看名单。但是也有很多馆给我们回复非常抱歉我们还没有开展志愿者工作,或者是我们有一些其他原因还不能填这个表,所以我们最后只收到了24份。
这些馆,我按收到的先后顺序排列在这里,第一个是湖北美术馆,第二是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郑州美术馆、厦门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天津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宁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等等。
第二部分,我向大家介绍我们调研的初步分析。
(一)国内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发展非常迅速,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首先是近十年来国内美术馆纷纷开展志愿者工作,成立志愿者的自我管理组织,发展速度比较快。比如20xx年有江苏、广东、广州博物馆开展了志愿服务,20xx年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20xx年的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等。中华世纪坛艺术馆20xx年就成立了志愿者的自我管理组织,这是我们收到的问卷里比较早的。
第二个发现是国内美术馆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多样,构成日趋合理。前面诸迪司长也提到,我们发现在这24家美术馆里志愿者人数超过2万人,服务观众的人次超过了686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间83万小时,服务方向义务讲解占28%,其他的设计、布展、翻译等占62%。
志愿者的构成,宋教授刚才讲了国外男女比例大概是40:60,国内比例女性占了72%,男性是28%。年龄方面主要是年轻人、大学生,18—30岁占了70%,然后是50—60岁的比较少,60岁以上的更少了。本科大学生比较多,73%,然后是硕士,最后是博士。职业有大学生、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比例占了62%,退休人员的比例占7%。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图,这是男女比例。
这个是职业平均分布的比例,大学生比较多,退休人员不太多。
学历比例,本科大学生比较多。
年龄平均分布比,大概是20—30岁比较多,60岁以上和50—60岁的很少。
服务方向平均百分比大家可以看一下。
第三,国内美术馆志愿者管理机制、制度逐渐建立完善,在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上岗、奖惩考核、享受权益、交流合作方面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志愿者招募方面96%的美术馆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招募,54%通过传统媒体,33%的通过现场活动招募。志愿者招募人员比如有志愿者管理人员、资深志愿者也有馆内专家,其中很多是通过志愿者管理人员的招募。招募审核标准主要是美术专业和综合能力。
这是招募宣传方式。
这是招募主要的审核标准。
在培训上岗方面,100%的美术馆都开展了岗前培训,79%的美术馆开展了常规培训,内容包括美术相关知识、志愿者的职责、工作要求、展览和导赏的支持、礼仪、能力提升等等。奖惩考核方面,从服务连续性、态度、纪律性、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核。奖励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组织一些参观、展览、讲座优惠的购书、发放补贴、表彰先进等方式进行。工作的条件,有76%是美术馆提供志愿者工作服,79%提供工作设备,62%提供休息活动室。
享受的权益,他们经常参加一些交流的联谊活动,25%的馆提供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也有免费参观的活动,87%的美术馆提供免费午餐,42%的美术馆提供交通补贴。
交流合作,与其他志愿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比例有43%,有87%的美术馆有固定的合作院校,54%的和这些院校签署了志愿者合作协议。
(二)国内美术馆志愿者工作我们认为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大家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志愿者的流失率比较高。52%的美术馆表示面临流失率高的严重问题,50%以上的美术馆流失率接近或超过40%,等于是一半。志愿者流失严重必将增加美术馆的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其中有一个原因,这个问卷里大家都表示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年轻的学生比较多,占了62%,学生的流动性强,要毕业,要上课,所以不太稳定,他们有年轻、专业、热情高、效率高的优势,但是流失率也比较高。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本馆本身吸引力不够,管理不善等等各方面原因都有。
二是志愿者队伍的来源渠道和人员构成比较单一。女性占得比较多,72%,年龄方面大学生、年轻的在职人员比例多一点,其中有16个美术馆在60%以上,福建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是100%,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和中小学生都比较少。11个美术馆没有60岁以上的志愿者。学历也是大学本科为主,比较高学历的专业化的志愿者还是比较少。
三是缺乏健全完善的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大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比如48%的美术馆还没有成立志愿者自我管理的组织等等。我就不一一念了,大家可以看一看。
四是志愿者服务,大家都认为需要加强它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建设。
这是我们收集到的大家对自我评估当中认为现在面临比较困难的问题,比如服务时间的安排比较困难,队伍构成不太平衡,流失率严重,服务内容和质量需要加强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第三部分:调研建议
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建议,请大家指正。
一是明确认识。
刚才余丁教授也讲到了要认清宗旨,我也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美术馆志愿者工作的认识,形成更加结合各馆实际具有各馆特色的志愿者工作宗旨理念,倡导“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者精神,发挥志愿者联系美术馆和社会公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提高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这是一个大的概念,我没有讲得很具体。
二是提升服务。
我认为要拓展、创新美术馆志愿者服务的理念和形式,提高专业化水平。当前国内的美术馆志愿者工作主要是公共教育相关的部门负责,服务内容和方式主要是围绕公共教育的活动展开,比如讲解、公共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服务性工作,除了继续拓展创新在这方面的志愿服务之外,加强专业培训,培养懂教育的专业化的志愿者教员也可以参照刚才宋教授讲的可以适当的参考国外美术馆的做法,余丁老师也提到了,将志愿者服务延伸到美术馆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咨询服务、展厅看护、研究策展、资料整理等各个方面吸引各个方面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参与美术馆工作。
三是优化管理。
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美术馆志愿者管理的制度和机制,优化志愿者的组织管理体系,提高志愿者管理人员的素质,使美术馆志愿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制订适合各馆情况的志愿者章程和志愿者管理办法,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考核、奖惩、权益、交流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吸引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背景的人们特别是退休人员参与志愿服务,鼓励志愿者自我管理,增强志愿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归属感。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办法,大家提到有不同年龄的志愿者,我认为针对不同年龄的志愿者有不同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志愿者的优势和作用,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增强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控制和降低流失率。
四是完善保障。
丁教授从政策和各个方面提到了这些:建立完善美术馆志愿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加强美术馆志愿者工作的理论和政策支撑,适当增加志愿者工作相关的经费投入,创造人性化的服务法律法规、制度机制比较健全的志愿者工作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志愿者自我能力,做好各种公共文化服务。
五是我特别想强调的,要增进交流。
既要增进美术馆与馆外机构的合作交流,比如说与其他的志愿者组织、各大院校、社区中小学的合作,更要加强国内外的业界交流互动,比如举办今天这样的讨论会,全国性和地域性的志愿者的评优比赛。我知道中国博物馆协会每年评选十佳志愿者甚至还开展讲解方面的服务,比如我们在座的杨丹丹主任就组织北京市的博物馆进行讲解水平的比赛,这些工作在我们美术馆界可以实行。
再就是开展国际美术馆的调研和交流,取长补短,激发创造,鼓励提高美术馆的志愿者工作水平。我的建议主要是这些。
最后我想用一分钟的时间特别感谢支持我们这次调研活动的中国美术馆、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领导和同事,特别感谢参与这项研究特别是资料整理和分析的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诸位实习生,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也特别感谢参与这次调研的24家美术馆,非常感谢你们!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此次调研的机构和人士,谢谢大家!
在博物馆调研报告篇2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21家博物馆,其中包括17家国有博物馆、4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1914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时称“王建墓”)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8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家,民办博物馆36家。这86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1年安仁古镇“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劼人故居,毗邻高等学府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纪念馆。
4、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1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29年5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24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在博物馆调研报告篇3
这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四部分,我们主要参观学习的是三层的史前生物厅。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让我对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地球约形成于距今46亿年,从澳大利亚发现的距今35亿年的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表明,生命的起源亦即化学演化过程,应发生在地球形成后约11亿年。生命的产生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最大的飞跃,使得地球历史从化学演化阶段推向生物演化阶段。
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之后出现了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元、功能单元和生殖单元,细胞的产生是生命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经过不断地分化和发展,终于又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的自养型原核生物蓝藻。从异养到自养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飞跃。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演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转折点,最早具细胞的生物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化,增强了变异性,使得真核生物能够向高级体制发展。现发现绿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
随着真核生物的出现,动、植物开始分化和发展。地史上最早的动物化石是距今6~7亿年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早古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称为“海洋藻类时代”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起始于距今6亿年,延续了约1.7亿年。
寒武纪早期,出现了地史上最早具钙质硬壳的小壳动物群,这一时期称为“非三叶虫时代”。进入三叶虫时代后,在中国云南发现了距今5.7亿年的澄江动物群,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软体的多门类动物群。随后,三叶虫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分布遍及全球整个海域,在动物界中占绝对优势,因而称寒武纪为“三叶虫时代”。
奥陶纪是自然环境有利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继续发展的时代,层孔虫、苔藓虫等先后出现,笔石、腕足类、鹦鹉螺等显著分异。到早奥陶世中期,正笔石类兴起、演化迅速,是奥陶纪的重要分带化石。之后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新类群的出现和多样化,加剧了浅海陆棚区的生存竞争。
志留纪延续时间较短,生物界来源于奥陶纪,但有新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生物事件是,三叶虫显著衰退,笔石向简化方向演变,单笔石兴起并大量发展。志留纪末,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海
水逐渐退去。部分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由海洋向陆地生活转变。
由于志留纪末期大规模海退,陆地面积逐渐扩大,称志留纪末到中泥盆世为“裸蕨植物时代”。到石炭、二叠纪陆生植物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蕨类植物时代”。从晚石炭世到二叠纪各类植物极度繁茂,由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逐渐形成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
陆生植物发展之后,与植物存在着密切关系的昆虫大量繁育,最早的昆虫类是最原始的无翅类型,最早的无翅类化石出现于泥盆纪。石炭纪出现了现知最早的有翅昆虫,当时最繁盛的昆虫是现已绝灭的古网翅类。
鱼类包括有颌类和无颌类。无颌类包括头甲鱼形类和鳍甲鱼形类。晚志留世出现了从无颌类分化出来的最早具颌的棘鱼类和盾皮鱼类。硬骨鱼类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晚期,与棘鱼类有共同的祖先。泥盆纪时鱼类极为繁盛,故被称为“鱼类时代”。硬骨鱼类在现代鱼类中占绝对优势,被称为“水中的主人”。从侏罗纪起,软骨鱼类出现了。
总鳍鱼在晚泥盆世时登陆, 是陆生脊椎动物的最早类型。总鳍鱼已具有原始肺的构造,肉质偶鳍可以在地上爬行。石炭-二叠纪是两栖类最繁盛的时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虽在石炭-二叠纪时已开始出现,但最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故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从蕨类植物演化到裸子植物,标志着从孢子繁植转化为种子繁殖。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适于陆上生活和传播,扩大了生存空间,形成了地球上的广大森林,为爬行动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环境。
石炭-二叠纪时,爬行动物诞生了。从两栖类到爬行动物的发展,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陆生爬行动物中以恐龙为主要代表。恐龙最早出现于中三叠世,分蜥臀类和鸟臀类两大支系,是中生代占绝对优势的陆地脊椎动物。由于爬行动物大量繁殖,除绝大部分在陆地上生活外,有的重返水域成为水生爬行动物,有的向空中发展成为飞翔的爬行动物,叫翼龙类。由喙嘴龙分化出另一类飞翔爬行动物叫翼指龙,主要生活在晚侏罗世到白垩纪。
爬行动物是中生代地球上占绝对优势的脊椎动物,故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或“龙的时代”。到白垩纪末期,全球出现了显著的地质事件,使地表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恐龙不能适应当时迅速变化的环境,随同整个爬行动物的大衰退,无论陆生的、水生的或飞翔的恐龙,到白垩纪末都相继绝灭了。
鸟类是从爬行动物分化出来的一个旁支。鸟类的脑和神经系统发达,心脏分隔完全,是恒温的脊椎动物。从变温的爬行动物转化为恒温的鸟类,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鸟类最早的化石代表是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它是由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的中间类型,是鸟类的最早代表。
最早的哺乳动物是从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进入新生代,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从爬行动物的变温、卵生发展为哺乳动物的恒温、胎生和哺乳,以及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主要是食虫的。古老的有蹄动物踝节类也是从原始食虫类演化而来的,是由食虫发展到食草过程中最原始的一个分支,是后来大多数有蹄动物,包括马、貘、犀等奇蹄类和猪、牛、羊等偶蹄类的共同祖先。
象的祖先可能由早期的踝节类演化而来。最早的象是发现于北非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的始祖象,古乳齿象是始祖象的直接后裔,它的身体比始祖象增大了约一倍, ,第四纪开始多数绝灭,少数生活到早更新世。真象类是从乳齿象演化出来的,又分为剑齿象类和真象类。
奇蹄类中以马的演化为代表。马的最早代表是始新世早期的始,渐新世出现了中马。始马和中马都生活在森林里。中新世出现了草原古马。从草原古马开始,马类才进化到草原奔驰生活。到上新世,开始出现单趾马,命名为上新马。到第四纪出现了现代马。
人类在动物界中的近亲是类人猿(简称猿)。现代的类人猿有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类人猿无论在外貌和面部表情上,还是身体内部的结构上都与人相似。类人猿中又以黑猩猩与人最接近。
根据化石资料,从猿到人经过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人4个阶段。森林古猿在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繁荣,是现生各种猿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大约在1500万年前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而来,南方古猿化石最早(1924)发现于南非,南方古猿大约生存于距今300~100万年前,它的原始类型可能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晚期的代表。由南方古猿再进一步发展成现代人。
人类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 4个阶段: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出现于更新世早期,以坦桑尼亚距今 175万年的“能人”为代表。这一阶段的人类已具人的基本特点,但还有许多原始性。能直立行走,还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晚期猿人(直立人)阶段。出现于更新世中期,以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代表。这一时期的猿人,身体形态已有明显的进步性,身体像人,脑颅像猿,直立行走的姿势已与现代人接近。在文化上已能制造较进步的石器,并开始用天然火。比早期猿人分布范围更广泛。
早期智人(古人)阶段。古人生存于距今10~20万年至5万年前,。古人已达现代人的水平,制造石器,靠渔猎生活,能人工取火。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出现于近5万年内,在中国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内蒙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资阳人。新人在形态上已非常像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了装饰品。新人分布范围比古人更广泛。
从46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产生地球开始,到人类的生命起源;从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到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一窝恐龙蛋化石;从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到最早的植被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植物化石标本;从河南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到来自国内外的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地质博物馆里的各种化石生动了向我们展现了古生物的演化过程,丰富了我的古生物的知识,也提高了我对化石的认识程度,所以,此次博物馆之行我受益匪浅。最后,我要再次感谢老师带我们来参观博物馆。
在博物馆调研报告篇4
一. 个人认识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
二. 实地调研
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主要把握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及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功能,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博物馆这类公共建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赶住,流线组织,构思创意,对于博物馆设计灵感的启发。
调研时间:
调研地点:洛阳市博物馆
调研方法:根据布局大致的画出博物馆的平面图和流线组织分析图,用相机拍下建筑的立面以及特色的设计。
洛阳博物馆概况
洛阳市博物馆坐落在隋唐城遗址公园北侧。洛阳市博物馆属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创建于20xx年,馆藏珍贵文物2万余件,包括石器、玉器、陶瓷器、青铜器、书法、绘画、竹木漆器、钱币、近现代文物等十多个门类,洛阳市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300亩,建筑面积为42000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展览厅、专题陈列厅、临时展览厅、多功能演播厅、文物库房、贵宾接待室、文物研究室、文物摄影室、文物修复室、安全监控室、观众服务部等设施,是一座规模较大,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基地环境
洛阳市博物馆位于隋唐遗址公园北侧。交通便利,使参观者能够方便的达到。
建筑造型
洛阳市博物馆外观呈倒四边形,很像古代的建筑,建筑前面竖有一根大柱子上面有龙戏珠,建筑四周有台阶往中间延伸。建筑外围加设坡道,并连接屋顶,使之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由原来四面环水改为只保留正前方水面,减少施工投入,也有利于文物保护;侧前方增设天枢,内有观光电梯;平面布局如中国的“国”字,天枢正好是“国”字中的一点。
平面布局
洛阳博物馆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展厅和大厅,中间是大厅四周分布展厅,从入口出开始左侧开始一直游览可以把一层展厅都看遍,流线非常清晰,大厅中间有卫生间,供游客使用,且建筑有俩处是室内露天观景,一些绿色让人心情舒爽。
建筑内部
建筑内部设计的很大气,上图大厅左侧的电梯,建筑较高所以电梯较长。
在博物馆调研报告篇5
1、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也是我们路桥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这次工程地质实践是我们检验和考察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应用也是我们明白这项课程重要性的一个契机,通过这次实践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不少的经验。
2、实习时间:20xx年12月18日
3、实习地点: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经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实习的目地———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进入场馆,该馆设“序厅”、“走进地球”、“打开宝藏”、“辛勤耕耘”、“沧海桑田”、“保护地球”、“石之瑰宝”八个主要展厅,走进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就开始了地球之旅。
百度百科上介绍说该馆矿产资源陈列厅门口,是一座人工堆造的石灰岩溶洞,厅内布有湖南矿产分布大型沙盘,上 面标记着湖南特有的钨、锑、铅、锌、汞、磷、砷和高岭土、海泡石等矿产地 250多处。几座独有的石英──黄铁矿晶洞、辉锑矿晶洞、石膏晶洞,再现了自然界矿物生长发育状态。地球历史陈列厅陈列有转动着的巨大地球模型。其他陈列厅陈列有古生物标本 800余件,如大型三叶虫、1 米多长的直角石、芙蓉龙、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等。矿物岩石标本有1000余件,如金刚石、辉锑矿晶簇、石英黄铁矿晶簇、雄黄雌黄晶簇、方铅矿重晶石晶簇、方解石晶簇、辰砂、黑钨矿、白钨矿、
萤石、石膏等矿物晶体以及中国首次发现的世界新矿物──香花石晶体和各种宝石玉石彩石等。其他还有矿床、区域剖面的系统成套标本。
大家排好队在美女导游的带领下进入了博物馆,博物馆进门处的地球厅摆放着一个模拟的地球,上面不断变换着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在展厅的转角处悬挂着模拟的太阳系。
随后我们又到了矿物厅。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绝对的纯净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纯净物是指物质化学成分相对单一的物质矿物厅里摆放着各种矿石,最引人注目莫过于那个闪闪发光的石膏晶洞了。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caso4)的水合物。石膏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可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世界上最大石膏生产国是美国。在美国,石膏矿床分布在22个州,共有69座矿山,最大产地在阿依华州道奇堡;其次是加拿大;法国在欧洲石膏生产中居领先地位;再次为德国、英国、西班牙。中国石膏矿资源丰富。全国23个省(区)有石膏矿产出。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69处,总保有储量矿石576亿吨。从地区分布看,以山东石膏矿最多,占全国储量的65%;内蒙古、青海、湖南次之。石膏不仅有巨大的药用价值,在土木工程上也有着巨大的用途。在混凝土中便需要加入石膏以调节其硬化时间。
接下来我们到了地质环境厅,走入一个小黑屋,轰隆的巨响,仿真的山坡,这是在模拟泥石流的场景。曾在新闻里不断的听闻泥石流的巨大破坏力,泥石流所到之处,摧枯拉朽万物尽毁,人们往往在听到声音的下一刻已绝望得被掩埋。经历了泥石流的劫后余生,进入的是一个模拟的钟乳石洞,钟乳石表面逼真的粘性设计,竟让不少人误以为真。
拐过一个弯,进入了我们应该最感兴趣的古生物厅。生命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迷,通过巨幅自然与生命演化螺旋示意图,清晰地揭示从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这里有幻影成像和澄江生物群,有庞然大物的剑齿象骨架化石,有不同时代的各类大型恐龙模型、恐龙蛋和恐龙脚印化石,尤其是享誉中外的无齿芙蓉龙,是全世界仅有的三具之一。
大厅首先是一个长廊,墙壁上是有关化石的相关介绍。还展示了化石的形成过程。走过长廊,是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化石标本,有等节海百合、四川四川虫、高雅小栉虫等等。
从一块块三叶虫小小的化石,到剑齿象巨大的骨架化石,清晰地揭示了从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块块化石了解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的湖南和志留纪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展出的于1981年在湘西桑植芙蓉桥地区发掘出来的无齿芙蓉龙属于槽齿类爬行动物,是恐龙、翼龙、鳄类及鸟类的共同祖先。这条龙长3.21m,高1.06m,是全世界仅有的三具骨架化石之一。
同时展出的东方剑齿象是1985年从涟源斗笠山的一处溶洞中采集而来的,属于我国西南地区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代表种类。据推测,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等动物可能是被古人类当做食物带进洞内的,因此也成为湖南古人类存在的一个间接证据,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价值。
走出古生物厅,沿楼梯上二楼是矿物晶体厅,美女讲解员的任务也告一段落。
矿物晶体厅里展示的矿物晶体近千件,它们形态各异、璀璨夺目、精美绝伦,这些出自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手的奇珍异宝主要来自湖南几大矿山和国内几个主要产矿省份以及国外几个主要产矿国家。其中的300多件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物晶体精品和绝品,如产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菱锰矿、产自巴基斯坦的海蓝宝等。
产自广西梧州的菱锰矿、萤石合体由于鲜红的色彩和如花瓣状的形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和镜头。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块矿物晶体在美国展出时,有人曾出价超过500万美元。
博物馆里的岩石和矿物琳琅满目地陈列在展柜里,有关地球科学的图画也挂满了墙。这里的岩石和矿物有的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见过,但更多的是从未见过的,只见于书本上介绍,自然也没有那种感性的认识。这里有常见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辉绿岩、混合岩、大理岩等。也有常见的矿物,如石英、萤石、长石、刚玉和云母等。薄片状,鳞片状,块状,土状,球状,钟乳状,黄的,绿的,红的给了我们无限的视觉冲击。我们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矿
物和岩石的颜色和形状,一边看标本下面关于这些矿物和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的讲解,以及他们的工程地质评价。看到了灵璧石,雄黄雌黄,孔雀石,内蒙的鸡血石章石雕,吉林的松花砚。还看到不少钻石,玉和翡翠。如金绿宝石,红宝石,绿宝石,祖母绿,和田玉,南阳玉,珍珠等等。不过这里最吸引眼球的要数沙漠玫瑰了。
沙漠玫瑰又称“戈壁石”、“风雕石”,常见的有球状的和块状的,主要产于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细石经风吹雨打后形成类似玫瑰般的结晶石,这种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场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博物馆里同样陈列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硅化木,中华鲟鱼,潜龙,古蜻蜓化石,大型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以及第四纪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动物化石,如距今数亿年的震旦角石、莱德利基虫、创孔海百合、狼鳍鱼、拟蜉蝣等,不一而足。
我还了解到我国近代地质学发张历程。萌芽时期(1840—1910),草创时期(1911—1921),成长时期(1922—1936),动荡时期(1937—1949),发展时期(1949—现在)。
湖南地貌尽收眼底,湖南到底长啥样?到中厅就可以一览众山小,85平方米的超大型沙盘、声光电全景式的展示,可以把三湘四水尽收眼底,馆藏最古老岩石距今17亿年。
在博物馆调研报告篇6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范围与面积
1、 调查区位置:
地理区位:北纬29度58分-31度22分,东经113度42分-115度4分 行政区位: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中山舰路特1号
2、 行政区划: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
3、 范围与面积:规划建设用地486亩,其中湖面150亩。中山舰主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为核心区;整体规划面积为3.3平方公里,未来将会增加杜家海游乐区、民俗风貌区、军事旅游区、旅游产业区四大板块。
二、交通状况
中山舰旅游区交通线路
1、从汉口、汉阳方向到中山舰旅游区:月湖桥——江城大道——汉洪高速(小军山上)——京珠高速(长沙、上海方向)——军山大桥(金口下)——中山舰旅游区
2、从武昌、青山方向到中山舰旅游区:线路一:武昌火车站——白沙洲大道高架桥(咸宁方向)——青郑高速(武汉上)——青郑高速(宜昌方向)——京珠高速(金口下)——中山舰旅游区;线路二:徐东大街——东湖隧道——街道口高架桥——珞狮南路——野芷湖大桥——文化路——纸坊——纸金公路(南环线s101)——中山舰旅游区
3、从咸宁方向到中山舰旅游区:京珠高速(咸安上)——郑店(互通)——金口下——中山舰旅游区
4、从黄石方向到中山舰旅游区:沪蓉高速——郑店(互通)——金口下——中山舰旅游区
(二)、公交路线:
从武昌城区到中山舰旅游区:由武昌火车站乘坐910抵达中山舰旅游区 从纸坊城区到中山舰旅游区:由纸坊客运站乘坐4201抵达中山舰旅游区 (三)、水上旅游专线(待定): 从汉口到中山舰旅游区:粤汉码头——中山舰轮渡码头
三、自然状况
中山舰博物馆园区东临长江,南傍金鸡山、槐山,地占金鸡湖、牛角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7℃,年 均降雨量1200-1400毫升,适合旅游观光。中山舰博物馆核心区由 "三山一湖一江"的大格局合围而成,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为景观设计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人文状况
金口镇地处武汉市的西部的江夏区,金水河碧如玉带绕城而过。早在23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就有人在这里渔樵耕读,创造了江城武汉的早期文明。那时这里属楚国的领地沙羡,其治所就在金口——古时金水又称涂水,所以这里又叫涂口。如果说3500年前的盘龙城是武汉江北最早的城根,那么金口则因早于公元221年建城的武昌,而堪称武汉江南最早的城根。
这座常居人口不到10万、水陆面积才22平方公里的江畔小镇,却是人文荟萃、文明灿烂的胜地,千百年来,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登临咏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路过金口,也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辛丑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一诗,以“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萌萌川上平”的美丽诗句,盛赞金口的山川之美。
金口不仅是有好山好水有悠久历史的金口,还是一个物华天宝而又有着厚重人文底蕴的金口,也是一个在文采斐然中又演绎过无数战争传奇的金口,更是一个既富于自然的韵致又弥漫着醇厚民风的金口,将是一个因与中山舰的历史联系而注定要为世人所瞩目的金口。 街道办事处驻金口,人口80728人,面积230.68平方千米。
在博物馆调研报告6篇相关文章: